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带教中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的作用
摘要
关键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带教;分层次分阶段
正文
中图分类号:R471
引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临床中的重要科室之一,负责诊断和治疗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肺癌等。由于呼吸系统与全身各个系统相互关联,因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也相应提高。由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新进护士在进入该科室工作时往往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带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带教,新进护士能够快速了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特点和工作要求,熟悉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带教在提高新进护士的专业水平和培养优秀的护理人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和临床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受护理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对比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上的患者;(2)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受护理的患者;(3)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2)无法进行自主决策的患者(例如智力障碍、精神疾病等):(3)重症患者,需要进行重症监护或机械通气的患者:(4)具有其他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实验组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进行护理教育,具体如下:
(1)第一层次:学生需要了解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等组织结构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他们需要了解这些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学生还需要了解呼吸系统的生理学,包括呼吸的调节机制、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肺血循环等。他们需要了解呼吸过程中涉及的肌肉、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是如何协调并维持正常呼吸的。学生还需要了解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影响呼吸功能的因素。他们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以及这些疾病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和临床表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带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呼吸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正常的呼吸生理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或动画来展示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方式展示。
呼吸系统的功能特点和呼吸生理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展示肺活量测试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呼吸系统的某些功能特点。教师还可以演示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转运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临床病例的方式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病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病例,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以及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所学的知识。(2)第二层次:学生需要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其中,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肺炎一般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支气管炎则是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导致气道过敏和收缩,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则是由吸入有害物质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阻塞。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临床特点。肺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支气管炎则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哮喘的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和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则表现为气急、咳嗽和咳痰等。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在肺炎的诊断中,常常通过胸部X线片或CT扫描来观察肺部炎症的表现。支气管炎的诊断可以通过咳嗽试验、支气管扩张试验等进行。哮喘的诊断则依靠肺功能检查和过敏原检测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片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等。学生需要了解相应的治疗方法。肺炎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疗、休息和补充液体等。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和咳嗽药物等进行。哮喘的治疗包括使用吸入型支气管舒张剂和控制炎症药物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吸入疗法、药物治疗和氧疗等进行。带教教师可以通过病例讨论、病理分析和临床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病例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的差异。通过病理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影响。通过临床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中,提高其临床能力和诊断水平。(3)第三层次:学生需要了解呼吸系统复杂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其中,肺癌、肺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是常见的复杂疾病,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学生需要了解肺癌的发病机制。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由吸烟、环境污
染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学生需要了解肺癌的发展过程,包括肺部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等。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肺癌的临床表现,如咳嗽、咳血、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进行肺癌的诊断,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最后,学生需要了解肺癌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学生需要了解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由炎症反应、纤维化和肺功能受损引起。学生需要了解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干咳和乏力等。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进行肺纤维化的诊断,包括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和CT扫描等。最后,学生需要了解肺纤维化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氧疗和肺移植等。学生需要了解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由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学生需要了解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胸痛和心悸等。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进行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等。最后,学生需要了解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病例讨论、病理分析和临床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病例讨论,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复杂疾病的诊治问题。通过病理分析,学生可以了解疾病的组织学改变和病理生理机制。通过临床实践,学生可以亲自参与患者的诊治过程,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4)第四层次:在新技术和研究进展层次,带教内容主要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和研究进展。学生需要了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如肺功能检查、呼吸支持技术、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带教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在护理知识掌握、自我护理能力提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使用适当的统计学指标,如t检验、卡方检验等。
2结果
实验组在护理知识掌握、自我护理能力提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知识得分平均为8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分(p<0.05)。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平均为8.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分(P<0.05)。并发症发生率在实验组中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P<0.05)。
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能够加强护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护理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学习和实践不同的操作技能,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能够促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因此,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的教育中应该积极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以提高护理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
指标 护理知识得分
| 实验组 85.6±4.2
| 实验组 76.3±5.9
|
自我护理能力
| 8.7士1.2
| 6.5±1.4
|
并发症发生率 | 10%
| 25%
|
3 讨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带教是指通过护理师对护理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指导和实践操作,培养其掌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护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过程。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是指根据护理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能力水平,将护理带教分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进行,以更好地满足护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升其专业能力。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能够满足护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阶段的护理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好,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而有些学生则相反。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重点放在学生最需要提高的方面,提高护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能够提高护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护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能够加强护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护理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学习和实践不同的操作技能,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能够促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因此,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的教育中应该积极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以提高护理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带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新进护士快速提升专业水平,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护理人员。因此,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带教中应该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桂凤,李备,王胜芳等.全员分层带教在新护士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9):63-66.
[2]事梦玲.分层互动带教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智慧健康,2020,6(22):44-45+50.[3]刘敏.全员分层带教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5):106-108.[4]黄云玉.分层结合科间联合培训对年轻护理人员培养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0):132-134.[5]丁雪茹.临床实习生带教工作研究[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494.
[6]罗菲.分层目标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5):170-171.
[7]毛飞翔,章军伟.一对一分层带教模式对手术室实习生护理技能及满意度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5):2646-2647.
[8]史俊丽.分层次分阶段模式应用于护理带教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149-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