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实施髓内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
摘要
关键词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髓内钉固定技术;临床疗效
正文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发病率较高,以肢体肿胀、无法正常活动等为主要症状,一旦患者治疗不及时,病情加重,休克可能性较大,对其自身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手术为治疗此病常见方法,通过对骨折位置生理功能加以处理,促使骨折尽快愈合。其中内固定术属于常见方法,其所用材料如髓内钉、钢板等,二者在治疗效果方面各存在一定优势、劣势。基于此,研究以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60例为对象,分析髓内钉固定技术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共60例进行随机分组,按照1:1原则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均值)46-69(57.32±2.22)岁;骨折位置:胫腓骨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8例、肱骨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4例、桡骨骨折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均值)47-68(57.38±2.20)岁;骨折位置: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7例、肱骨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6例、桡骨骨折3例。上述基线资料比较,未见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研究在不违背医学伦理要求的基础上实施。
纳入标准:(1)资料齐全;(2)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3)无手术禁忌。
排除标准:(1)主观意愿无法精准主诉者;(2)其他组织、系统病变严重者;(3)意识障碍者;(4)凝血异常;(5)多处粉碎性骨折;(6)中途因个人原因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传统钢板内固定术。开始治疗前,医生需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如骨折类型、骨折发生区域、骨段错位情况等;术前完善准备,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为其注射麻醉;准备手术所需要的材料、器械,如手术刀、电钻、钢板、固定螺钉等;以骨折位置、需固定的骨段,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切口和关节距离较远);手术切口位置,需钻孔,其位置、数量和需固定的骨折位置、需使用的钢板规格、形状等有直接关系,且钻孔时多使用电钻。针对刚钻好的孔洞,医生将固定螺钉插入其中,在骨折骨段之间,其能够起到支撑、连接效果。在骨折处,医生通常将预先选择、成型的钢板置入其中,使用螺钉将钢板在骨骼上固定。钢板形状、长度的选择,多参考具体情况。术后医生对伤口进行清洗,行止血、缝合等操作。
观察组:髓内钉固定技术。手术前期准备同上,钢针经骨钻孔,引至骨髓腔,明确位置,医生将髓内钉插在骨髓腔内,经过骨折位置;髓内钉长度、直径,多以患者、骨折情况考量。髓内钉进入骨折处,医生使用固定螺钉、锁定螺钉,将其连接骨折骨段。螺钉具体数量、位置,以骨折形态、需固定的骨段予以明确。术后,医生对患者伤口进行清洗,行止血、缝合。
两组术后均可能行X光、其他影像学检查,了解固定处的稳定程度、骨折愈合程度,并参考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行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指标、住院时间、疼痛程度、临床疗效。
(1)临床指标:前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患肢首次活动时间。
(2)疼痛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0-10分。
(3)临床疗效:a显效:关节活动完全恢复正常,可以正常行走;b有效:长时间活动后,关节疼痛显著,行动能力受限;c无效:关节活动受限严重,无法下床行走。总有效率=1-c。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4.0软件。例(n)、率(%)描述计数指标,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量指标,c2、t检验;(P<0.05)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临床指标、住院时间
观察组均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1。
表1比较临床指标、住院时间(±s)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骨折愈合时间(周) | 患肢首次活动时间(d) | 住院时间(d) |
对照组 | 30 | 90.52±4.19 | 123.77±10.16 | 18.39±1.15 | 8.63±1.17 | 7.92±1.15 |
观察组 | 30 | 71.70±2.13 | 96.24±5.17 | 14.25±1.14 | 5.33±0.16 | 5.24±0.19 |
t值 | 21.931 | 13.227 | 14.003 | 15.306 | 12.594 | |
P值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2疼痛程度
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2h、24h、48h,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比较疼痛程度(±s,分)
组别 | 例数 | 术前 | 术后2h | 术后24h | 术后48h |
对照组 | 30 | 4.91±0.33 | 4.22±0.11 | 3.36±0.15 | 2.50±0.15 |
观察组 | 30 | 4.88±0.16 | 2.40±0.16 | 2.39±0.17 | 1.88±0.14 |
t值 | 0.448 | 51.341 | 23.434 | 16.551 | |
P值 | 0.656 | <0.001 | <0.001 | <0.001 |
2.3临床疗效
表3比较临床疗效[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对照组 | 30 | 9(30.00) | 14(46.67) | 7(23.33) | 23(76.67) |
观察组 | 30 | 12(40.00) | 17(56.67) | 1(3.33) | 29(96.67) |
| 5.192 | ||||
P值 | 0.023 |
3.讨论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属于高发性骨折,在建筑行业、交通事业等因素影响下,此病发生率逐渐增高。因人体肌肉止点上存在长管骨,一旦此处出现骨折,在方向、力量、自身重力的影响下,肌肉组织受到牵拉,骨折端出现位置移动的情况比较高,对软组织造成严重伤害,甚至部分患者会伴随神经伤害、血管损伤等情况[2]。加之骨折位置具备特殊性,骨折后期愈合时间较长。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方法较多,具体应参考患者实际病情,对症治疗,以免出现不良结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患肢首次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较少,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高,且VAS评分比较低,提示髓内钉固定技术疗效明显,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疼痛感。原因如下分析:既往临床多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其中钢板螺钉所具备金属韧性、抗疲劳性、机械强度较高等特征,其能够对骨折处进行全面保护,以免骨折处再一次发生伤害,促进骨折处的组织再生、修复[3]。但此法对骨折端供血产生较大影响,加之四肢长管骨四周软组织、供血较少,易延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而髓内钉固定技术为微创疗法,其能够维持骨折位置趋于平稳,促进软组织血液供应,利于骨折快速愈合。而且此法多在髓内中央固定,和钢板固定进行比较,其牢固性良好,可避免骨折出现位移的情况。髓内钉通过置入近远端的锁螺钉对位移情况进行控制,固定力臂较短,所受引力作用较小。在髓内钉进入髓腔内,骨折中心自动对线进行复位。但应用过程中,在固定髓内钉时,易影响骨内膜血液供应,导致骨痂形成,故治疗期间,对照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型号,以治疗效果为保证的前提下,改善内固定结构,减轻对骨膜血液运行的伤害,且同时还应保证材料形状、手术位置完美贴合,防止对血液运行造成影响。此外,将髓内钉置入髓腔内,以其作为导向加以固定,维持生物环境稳定性,加快术后骨折愈合进程,进而缓解其术后疼痛感。
综上所述,髓内钉固定技术可缓解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患肢首次活动时间均有所缩减,患者能够尽早康复出院,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可以临床普及。
参考文献:
[1] 王其荣.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2023,42(20):44-47.
[2] 李勇,孙吉亮,梅克海,等. 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性骨折治疗中的治疗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4(7):75-78.
[3] 郑琎喆,张根生,刘杨洋,等.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实施髓内钉固定技术的疗效分析[J]. 生命科学仪器,2022,20(z1):7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