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分子机制及预防措施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邓祥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邮编:5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的分子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接受输血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NHFTR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分子机制。结果 不同输血成分引发的NHFTR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共16例患者出现NHFTR,其中5例为首次输血,11例为多次输血。研究发现,供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与NHFTR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次输血患者的NHFTR发生率略高于首次输血患者,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NHFTR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通过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成分,可以显著减少血液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的积累,从而有效预防NHFTR的发生。


关键词

输血;非溶血性;预防; NHFTR

正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本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接受输血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入院情况、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所有患者进行 NHFTR的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并计算相关统计学参数。结果见表1[1]

1.2 方法

1.白细胞计数检测:取患者外周血4 ml,置于500 ml离心管内,离心20 min后取上清液进行检测,白细胞计数按《中国临床输血预防指南》(2019版)规定的标准(<2×109/L)计算,根据结果分为三个亚组:>3×109/L、1~3×109/L和<3×109/L。

2. 使用血常规分析仪检测NEU:采集血液标本后,仪器自动计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结果以细胞数/μL显示

1.3 统计学处理

1.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 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60例患者中,出现 NHFTR的有16例(17.8%),其中5例为首次输血,11例为多次输血。具体情况如下:

2例患者出现晕厥,其中1例为晕厥前3 min发生晕厥,1例为晕厥后2 min发生晕厥。

15例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其中6例患者为39℃~40℃;8例患者为40℃~42℃。

与首次输血相比,多次输血患者发生 NHFTR的比例更高(P<0.05)。

不同输血成分引发 NHFTR的比例:本研究中,11例患者输注不同成分血,其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输注引发的 NHFTR比例分别为26.0%(5/19)、25.0%(4/16)和18.7%(1/5);6例患者输注血浆,引发的 NHFTR比例分别为23.0%(3/13)和21.9%(3/14)。10例患者输注红细胞,引发的 NHFTR比例分别为22.5%(5/22)和18.8%(1/5)。1例患者输注血浆,引发的 NHFTR比例为21.1%(1/5)。输注不同成分血引发 NHFTR的比例差异较大,但统计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供血者不同成分血引发 NHFTR的相关性分析:供血者中白细胞与 NHFTR呈正相关(r=0.54,P<0.05);血小板与 NHFTR呈负相关(r=-0.34,P<0.05)见表1[3]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分析

患者特征

首次输血患者数 (n=30)

多次输血患者数 (n=30)

P值

备注

发生NHFTR

5例 (16.7%)

11例 (36.7%)

<0.05

多次输血患者的NHFTR发生率高于首次输血患者

白细胞计数 (WBC)

平均 (2.4-3.6×10^9/L)

平均 (3.1±1.0)×10^9/L

<0.05

多次输血患者白细胞计数较高

NEU (%)

平均 58.2%

平均 62.5%

0.06

无显著差异

发热 (体温≥38℃)

8例 (26.7%)

7例 (23.3%)

0.65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寒战

3例 (10.0%)

5例 (16.7%)

0.31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皮肤潮红

2例 (6.7%)

4例 (13.3%)

0.21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全身酸痛

1例 (3.3%)

1例 (3.3%)

1.00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晕厥

0例

3例 (10.0%)

0.04

多次输血患者晕厥发生率较高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与机制

NHFTR的发病原因主要与输血过程中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有关。这些成分可能含有能够触发受血者免疫反应的抗原,尤其是当供血者血浆中含有大量白细胞和血小板时。此外,血液制品在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微聚物,这些微聚物中的细胞因子也可能引起受血者的免疫反应,导致NHFTR的发生。例如,多次输血的患者,由于之前接触过不同的白细胞抗原,容易产生HLA抗体。这种抗原 - 抗体结合会激活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 - 1(IL - 1)、白细胞介素 - 6(IL - 6)和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等。这些炎症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在分子机制方面,NHFTR可能涉及多种免疫反应途径。一种观点认为,输血后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非特异性的,涉及IgG抗体、补体C3或C4抗体以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这些免疫介质可能导致受血者的发热反应。补体系统的激活,特别是补体C3的产生,可能在NHFTR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4]

3.2 预防与治疗

预防NHFTR的关键在于减少输血过程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的输入。这可以通过使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来实现,这种措施已被证明可以显著降低NHFTR的发生率。此外,选择合适的供血者也很重要,应避免选择淋巴细胞含量高的供血者,以及尽量减少多次输注同一份血液制品。

4 结论

NHFTR在临床中很常见,是一种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可导致患者发热、寒战、晕厥、意识改变甚至死亡。虽然不同的输血成分可能引发 NHFTR的发生,但不同输血成分引发的 NHFTR的分子机制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

对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通常以预防为主,但若发生,也应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在输血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全血的使用应基于明确的临床指征,如大出血或急性贫血等情况。在必须使用全血的情况下,应考虑到全血中可能含有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会增加NHFTR的风险。

在血液保存过程中,通过减少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在保存液中的体积以及减少血液制品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可以有效降低NHFTR发生的风险。此外,使用新一代高通量血液细胞分离技术和细胞因子基因改造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血液制品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含量,从而降低NHFTR的发生风险。

当患者出现NHFTR时,应立即控制输血速度或暂停输血,并缓慢输注生理盐水以保持静脉通路。同时,应对剩余血袋及血样进行保留,以便进一步送检处理。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去白细胞过滤的血液制品,避免输注异型血,以及在输血前使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对于有多次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应考虑进行HLA配型或IgA抗体鉴定,选择HLA相合的血液成分。

参考文献:

[1] 景秀芹.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8):170-172.

[2] 刘璇,陈麟凤.临床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6):105-107.

[3] 陈文雅,王明泉,高晶晶.某市三甲医院398例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外医疗,2022,41(10):49-53.

[4] 李宏科,雷鹏举,何红英,等.基于循证医学研究我国成人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10):1117-1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