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胆结石中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胆结石;临床效果;并发症
正文
胆结石,一种在胆囊内形成的固态物质,主要由胆固醇、胆红素、钙盐和其他成分组成[1-2]。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习惯、遗传背景、肥胖、糖尿病以及快速的体重变化等[3]。而在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胆结石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治疗方面,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胆结石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演变。传统的开腹手术因其创伤大、恢复慢等缺点逐渐被微创手术所取代,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两种主流的微创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则试图在保持手术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减小手术创伤[4-5]。然而,这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胆结石中的临床效果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比较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胆结石中的临床效果,具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胆结石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 例数 | 女/男 | 年龄(岁) | 体质指数(kg/m²) |
腹腔镜组 | 40 | 22/18 | 46.58±5.11 | 23.38±2.21 |
常规组 | 40 | 17/23 | 46.32±5.67 | 23.44±2.39 |
X/t值 | 1.251 | 0.215 | 0.117 | |
P值 | 0.263 | 0.830 | 0.907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胆结石并需要胆囊切除的患者;年龄18-75岁;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孕妇或哺乳期妇女;近期已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
1.3 方法
常规组手术方法: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并给予全身麻醉,右侧肋下边缘做6厘米斜行切口,观察腹腔确保视野清晰。暴露胆囊三角和胆总管,分离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结扎后悬提胆囊。切断胆囊动脉并结扎,完整取出胆囊。最后利用电凝止血,确保无出血后逐层缝合切口。
腹腔镜组手术方法:进行与常规组相同的术前准备工作,确保患者状态适合手术。辅助患者保持头高足低的仰卧位,以便更好地进行腹腔镜手术。在脐窝边缘做一个10毫米的切口,置入气腹针,并与气腹机连接。设定气腹压力值为13~15 mmHg,充气量为3~4 L,以创建足够的手术空间。通过腹腔镜观察腹腔内部情况,确保手术视野的清晰和准确。用电凝钩切开胆囊管浆膜,仔细游离胆囊管,并在靠近胆囊颈部的位置用生物夹夹闭。同时找到并夹断胆囊动脉。在确认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被安全处理后,剥离胆囊并取出。随后进行电凝止血。检查腹腔内是否有积液或积血,确认无误后拔出腹腔镜,关闭气腹并缝合切口。
1.4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失血量、手术操作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2)治疗效果。优:术后症状完全消失,结石完全清除,无并发症,恢复迅速;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石基本清除,有轻微并发症但可控,恢复良好;中:术后症状有所改善,结石大部分清除,有一定并发症需要治疗,恢复一般;差: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结石清除不彻底或复发,并发症严重,恢复缓慢。
(3)并发症。包括感染、术后出血、复发、黄疸、疼痛。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x±s)描述,行x2、t检验,P<0.05有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治疗后,腹腔镜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手术相关指标(x±s)
组别 | 例数 | 术中失血量(mL) | 手术操作时间(min) | 下床时间(h) | 住院时间(d) |
腹腔镜组 | 40 | 42.25±5.41 | 52.33±10.29 | 6.38±1.35 | 5.39±0.27 |
常规组 | 40 | 64.37±8.25 | 89.54±12.27 | 8.63±1.42 | 8.42±1.48 |
t | 14.180 | 14.696 | 7.263 | 12.738 | |
P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2 治疗效果
治疗后,腹腔镜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效果
组别 | 例数 | 优(n) | 良(n) | 中(n) | 差(n) | 治疗有效率(%) |
腹腔镜组 | 40 | 27 | 13 | 0 | 0 | 100.00 |
常规组 | 40 | 18 | 16 | 6 | 0 | 85.00 |
X值 | - | - | - | - | 4.505 | |
P值 | - | - | - | - | 0.034 |
2.3 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并发症发生率
组别 | 例数 | 感染(n) | 术后出血(n) | 黄疸(n) | 疼痛(n) | 复发(n) | 并发症发生率(%) |
腹腔镜组 | 40 | 1 | 0 | 0 | 0 | 1 | 5.00 |
常规组 | 40 | 2 | 1 | 1 | 2 | 2 | 20.00 |
X值 | - | - | - | - | - | 4.114 | |
P值 | - | - | - | - | - | 0.043 |
3 讨论
胆结石的治疗方法经历了显著变革,从开腹手术到如今的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技术的引入,极大地减小了手术创伤并缩短了恢复时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通过在腹部制作小孔并插入手术器械,能够在直视下精细地进行胆囊切除,减少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相较之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虽然创伤较小,但仍需直接暴露手术部位,对腹腔干扰较大。研究表明,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和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均优于小切口组,且治疗有效率显著更高,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这进一步证实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治疗中的优势。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胆结石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械的完善,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胆结石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然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仍具有其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和设备条件有限的地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胆结石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微创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张文峰,曹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22,28(09):7-9.
[2]周永,李宏欣,徐书福.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大医生,2023,8(01):19-21.
[3]刘平西.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手术治疗中的意义[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1):71-73+88.
[4]刘博,孟喆.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2):99-101.
[5]孙健.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1):8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