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儿科医疗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分析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广章;林莉*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

儿科由于患儿群体庞大,儿科医生相对短缺,进而导致儿科医疗质量相对较低,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医疗体验,同时还会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因此更易发生医疗纠纷与投诉情况,难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阻碍医院良好形象的形成,因此在儿科医疗持续质量改进中需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促进儿科医疗水平的提升。本次研究主要对人性化管理在儿科医疗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儿科医疗;持续质量改进

正文


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的工作质量,可通过医疗质量对医务人员诊疗水平进行评估,儿科在医院科室中相对特殊,且患儿均处于生长发育期,其年龄相对较小,且患儿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导致其在就诊中普遍存在抵抗力弱、哭闹、配合性差等问题,进而增加儿科医疗工作难度,稍有不慎则会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在儿科医疗质量改进中需对管理措施进行完善,以保证患儿的诊疗安全。人性化管理注重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契合患儿及家属的诊疗需求,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质量。

1人性化管理在儿科医疗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意义

在儿科应用人性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与实际的儿科服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致因或在于传统化的管理模式虽然存在一定应用效果,但缺乏预见性和预防性,对患儿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并不能满足科室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学的需求和期望。比较而言,人性化管理模式将儿科患者作为出发点,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根据其以及其家属的需求进行医疗安排,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在潜能开发下结合制度、情感管理,对临床质量有提升作用[1]

2人性化管理在儿科医疗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2.1完善儿科科室管理制度

在实际儿科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儿科科室制度进行优化,如开展规范化消毒隔离、简化优化交接班流程、细化病历记录等,督促医护人员依据医院各项故障制度,给予患儿优质的诊疗服务,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基于医院人员现有配置,参照国内外管理规范与条例对儿科医护人员排班工作进行规范化调整,建议新加入工作者与经验丰富者进行组队,从而规避由于突发事件引发的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情况,同时促进工作人员临床操作技巧与知识储备得以提升,情况特殊者可在其提前沟通且对日常工作无影响情况下调整其排班情况,加班者需根据其加班时间进行补休安排或给予相关的加班费,排班前可询问医护人员的要求,尽量满足其工作需求。制定合理奖惩方案,时刻关注工作人员心理状态,注重节日如医师节、护士节等安排,具体可开展团建活动或发放礼品等。在条件允许下为医护工作者创建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配置沙发、床铺等[2]

2.2落实人文关怀

开展人性关怀,重视工作人员精神压力调节,由于儿科患者具有特殊性,因此医护工作者普遍存在较大压力与较高程度的负性情绪,导致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烦躁、缺乏耐心等情况,在患儿或是患儿家属在询问问题时,可能无法及时进行回应,不仅会增加患儿家属不满几率,同时还有引发医疗纠纷的可能。因此医院需要提高对医护人员工作与生活状态的关注,定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评估其压力指数,并对医护人员实施心理疏导,及时帮助医护人员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在不受外界干扰下安心工作[4]。同时需要充分理解与尊重医护人员,促使医护人员收获归属感,激发其积极情绪,确保其形成良好的工作状态。

2.3强化培训力度

当前临床儿科医护人员的实际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还有待提升,而医护人员的能力与儿科护理风险事件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因此注重院内交流与院外学习开展,关注儿科医疗知识水平发展现状并组织医护人员参与培训与实操,为医护人员制定全面化、科学化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主要涉及儿科临床治疗与护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儿科诊疗技巧,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增强职业素养[3]。在培训过程中需加强人性化干预,通过视频播放、书籍学习等提升医护工作者关怀理念与意识。定期开展考核并对考核中出现较多错误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详细讲解,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反思自身的不足,以便解决儿科诊疗中的不足,所有医护人员考核通过方可安排上岗。

2.5加强民主化管理

民主化管理是通过指导医护人员间接参与管理,例如在病房中出现新问题时,可鼓励科室医护人员集思广益,对所有医护人员的智慧进行汇集,并引导其共同参与决策,通过对比分析以获取最优的解决方案。通过民主化的管理方法可摆脱个人思维的制约,对每位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激发,同时还需在每周例会中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沟通,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以促进工作质量的改进。同时需询问医护人员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是否存在较大压力,尽量满足其需求[4]

2.6加强工作交流

    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与医护人员的工作表现具有直接关联,如果满意度降低则会影响医护人员出现不服从管理的行为,甚至离开工作岗位,引起医护人员短缺等。通过加强工作交流可增进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情,借助微信、QQ等软件,拉近医护人员彼此间的距离,促使医护人员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以增强重要信息共享度,促使科室工作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在处理临床问题后可鼓励医护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以此为戒,以避免该类问题再次出现。在每个月的例会上可鼓励医护人员分享临床经验与问题,促进医护人员之间加强问题交流,以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3小结

儿科作为全面研究儿童保健、疾病预防、身心发育的综合性医学,在医院科室中较为重要且普遍对医护工作者要求较高,加之患儿年纪较小,心智不成熟,导致其临床配合性较差,进而对医护人员的临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管理中更加注重事件管理,存在预见性不足的情况,已经难以适应儿科患儿与家属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人性化管理为新型管理形式,更加注重对医护人员实施情绪与制度管理,能够在儿科持续质量改进中落实人性化管理对策,遵循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技术水平,保证医护人员心理状态的稳定性,进而促进儿科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儿科持续质量改进中落实人性化管理,需要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采取灵活性的管理形式,同时需要对医护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支持与关爱,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医护人员需定期实施培训,确保其掌握最新的儿科学动态,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儿科患儿及家属提供全面化、人性化的诊疗服务。针对儿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需定期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促进儿科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更多儿科患儿提供良好的保障。在未来研究中还需提高对儿科安全管理的重视,探讨儿科医疗服务持续质量改进中采取安全护理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奠定儿科医疗服务改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小慧.儿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实践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3,34(02):218-220.

[2]刘纳新,刘品佳,黄小洁.人性化管理对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工作效能感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0,33(06):1460-1461.

[3]史玉勉.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2):200-201.

[4]孙玉华.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6):69-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