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西他滨联合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对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复发的影响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胡文凤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 43000

摘要

目的:针对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切除术(TURBT)后复发情形,研究通过膀胱内灌注吉西他滨加丝裂霉素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3月到2023年3月之间开展TURBT的患者108例,按照手术之后的不同灌注方式将患者分为人数一致的观察组(使用吉西他滨1000mg+丝裂霉素C20mg)和对照组(单纯使用吉西他滨1000mg)。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生成因子的水平及生活质量、复发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血管生成因子各项水平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1(Ang-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均优于对照组,且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癌症生命质量测定共性量表(FACT-G)、膀胱癌特异性量表(BSS)、膀胱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BL)}的比较上,也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在1年复发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年复发率上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在手术后执行以吉西他滨和丝裂霉素C为组合的膀胱内灌注给药方案,能有效阻断新血管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膀胱癌复发的机率,同时不会显著提升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

吉西他滨;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复发

正文


泌尿外科膀胱位居高发之列,该症通常出现在中年及老年男性,年龄多在50岁以上,可能引起血尿、尿液滞留、身体机能衰竭和类似白血病的病理反应。在所有膀胱癌病例中,有大约70%到80%属于非肌侵袭性膀胱癌[1-3]。这种类型在初期普遍通过彻底的膀胱切除手术进行治疗。然而,这种治疗方式伴随着较重的手术损伤、较长的康复期以及较高的并发症风险,而且手术的禁忌条件也较多,这些因素使得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泌尿外科的微创手术技术,近几年呈现出迅猛的进步,尤其是经尿道进行的膀胱肿瘤切除术(即TURBT),以它对人体的损伤极小、适用面广泛以及能够保持膀胱功能等诸多优点,逐步成为了膀胱癌治疗的首选标准做法[4-5]。然而,病灶切除术后五年内,有超过70%的病例发生复发,并且部分复发病例中肿瘤的恶性程度有所上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会辅以膀胱内药物灌注的方法来预防膀胱癌的再发。吉西他滨作为一种常见的抗癌药物,可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及进展率。而丝裂霉素C则作为一种常用于膀胱内灌注化疗的药剂,在提高浅层膀胱肿瘤患者的疗效预期方面具有明确的疗效[6]。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将吉西他滨与丝裂霉素C结合用于膀胱冲洗治疗对防止膀胱癌复发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2年3月到2023年3月之间开展TURBT的患者108例,按照手术之后的不同灌注方式将患者分为人数一致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女:32/22;年龄在6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13±9.23)岁;BMI指数在22-24之间,平均BMI指数为(23.01±0.24)kg·m-2;单一病变者34例,多重病变者20例;在膀胱三角区处肿瘤的患者41例,其他位置13例;肿瘤直径≤3厘米的患者45例,>3厘米患者9例;TNM分期:Ta阶段18例,T1阶段36例。观察组中男/女:35/19;年龄在66-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03±9.26)岁;BMI指数在22-24之间,平均BMI指数为(23.09±0.24)kg·m-2;单一病变者36例,多重病变者18例;在膀胱三角区处肿瘤的患者有40例,其余位置的14例;肿瘤直径≤3厘米的患者47例,>3厘米患者7例;TNM分期:Ta阶段17例,T1阶段3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②经过手术后病理切片分析表明,癌症的分布范围涉及淋巴结的程度属于Ta、T1级别的初期阶段;③患者预期的存活时间超过一年;④采用的TURBT技术治疗成效理想,未遭遇如血凝功能失调、尿道系统的感染或是穿孔等重大副作用;⑤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极高。

排除标准:①并发重症感染;②关键器官功能障碍;③患有血液系统病症;④伴有另类肿瘤症状;⑤无法承受该研究所用治疗药物而需更换药物者;⑥手术前接受别的疗法;⑦存在其他可能影响病情好转的并发症。

1.2方法

1.2.1药品、试剂与仪器

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吉西他滨注射剂,规定剂量为每瓶0.2克,生产批次为030104,国药准字H20030104;瀚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丝裂霉素C注射剂,其规定剂量为每瓶2毫克,生产批次为020854,国药准字H33020786。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的一系列检测试剂盒,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素(VEGF)、血管生成调节蛋白1(Ang-1)以及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Storz 等离子电切镜,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产品。

1.2.2治疗方法

依照患者接受的膀胱灌注疗法,将其归入两个组别:对照组成员接受膀胱灌注的吉西他滨治疗,而观察组则接受了结合有丝裂霉素C的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在手术之前,所有病患都需先做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分析,同样要进行电脑断层成像以评估泌尿系统的状况。确认无任何手术禁忌症状后,便正式实施手术。在施以全麻并取得适当的手术体位后,用碘酒消毒,随即连接上监控设备及电切镜开始手术程序。通过插入膀胱内镜来查看肿块的尺寸、数量、位置和外形,随后更换成电切镜执行TURBT手术。按照由小到大、连续性切除的原则进行操作,一直切割至肌肉层,同时对肿瘤周边的基底层和黏膜区域实施电烧灼治疗。然后,收集切除下来的组织样本进行冲洗并送往实验室检查。确保止住出血后,置入尿管保持排尿通畅,直至血尿消退,最终取出尿管。手术完成后的24小时内执行了膀胱的灌注化疗。对照组将1000毫克的吉西他滨溶解于50毫升的盐水中,常规进行会阴部消毒后,放置导尿管以引流尿液,再将含药盐水注入。随后用10毫升盐水冲净管道,夹紧导尿管,并指导患者分别保持头朝上、头朝下和左右侧卧位各15分钟,以确保药物在膀胱里维持至少60分钟。之后排空膀胱并移除导尿管。观察组将吉西他滨1000mg、丝裂霉素 C 20 mg 溶于生理盐水 50 m,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在手术之后的最初阶段,以每周一次的频率注射,持续八周后,调整为每月进行一次,直至手术后两年终止。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管生成因子水平;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复发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使用 ±s)表示,并利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 表示,经X2检验,以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为标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后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对比

1 两组患者术前、后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比较±s)

项目

对照组(n=54)

观察组(n=54)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VEGF(pg·mL-1

159.86±20.28

113.15±13.74#

161.26±23.16

81.17±10.22*#

Ang-1(ng·mL-1

0.64±0.12

0.37±0.04#

0.63±0.15

0.29±0.05*#

bFGF(mg·L-1

89.76±10.26

72.28±9.15#

90.14±11.43

55.27±8.13*#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与术前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术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2 两组患者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

项目

对照组(n=54)

观察组(n=54)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FACT-G score

52.42±9.62

62.63±10.42#

52.46±10.22

70.28±11.82*#

BSS  score

20.63±5.17

28.15±6.34#

21.28±5.14

34.02±6.28*#

FACT-BL score

73.14±8.61

90.75±11.86#

73.76±11.27

104.31±12.36*#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与术前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3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1年复发

2年复发

对照组

54

7(12.9)

18(3.3)

观察组

54

3(5.5)

8(14.8)

X2


1.763

5.066

P


0.184

0.024

2.4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4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54]

组别

恶心呕吐

腹泻

肝肾功能异常

气促

尿路刺激

便秘

食欲不振

肺损伤

白细胞减少

疲倦

血尿

过敏反应

发生率

对照组

3

2

2

2

2

1

1

1

1

0

1

1

17(31.5)

观察组

2

3

1

2

1

1

2

2

2

1

2

0

19(35.2)

X2













0.167

P













0.683

 

3. 结论

泌尿系恶性肿瘤中,起始于膀胱粘膜上皮的膀胱恶性肿瘤位居全球恶性肿瘤排行前十,我国男性年度新增病例逾七万例。其再发性与肿瘤的级别、发展阶段、是否多发性以及肿块体积有紧密联系,普遍看法是复发与以下因素相关:术后未完全切除肿瘤、人体免疫力下降、尿道上皮细胞的早期变异、高度侵袭性诱导新肿瘤形成、未检出的亚临床肿瘤、残留肿瘤位移生长以及辅助疗法的效果未达预期等。故而,挑选既安全又高效的膀胱灌注药品对于减少膀胱癌手术后的再发病机率以及提升病人的治愈前景具有深远的重要性[7-8]

癌症生成新血管即为肿瘤细胞激发新生微血管以及在肿瘤内部形成血液流通系统的过程,这一进程与肿瘤的进展和预后紧密相连。生长因子bFGF、Ang-1、VECF在此过程中起到显著作用,它们可促进内皮细胞增加、引发新血管的形成,并且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进行特定结合,推动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和扩增,从而触发肿瘤的再次发展[9]。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执行吉西他滨和丝裂霉素C共同膀胱内灌注治疗,能有效阻止新血管形成,并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质,同时减少肿瘤再发的可能性。吉西他滨属于抑制细胞代谢的嘧啶类药物。它模拟DNA的组成,在进入细胞之后能够转换成吉西他滨二磷酸和吉西他滨三磷酸形态,两种形态联合影响下,促使吉西他滨三磷酸融入DNA链中,使DNA链变长,进一步阻断DNA的正常合成。这种作用阻碍了细胞的增殖和新血管的形成,并且抑制了核糖核酸还原酶的活性,减少了DNA复制所需的三磷酸脱氧核苷的生成,同时还能抑制细胞代谢物的分解。通过这些渠道,吉西他滨展现出它的多效性抗癌效用。目前阶段,无论是单独施用或是组合其他药剂,都已经成为治疗膀胱癌的常规化疗手段之一的丝裂霉素C属于一类广谱的抗菌素,并兼具抗肿瘤特性[10]。该药物作为烷化剂,在人体内能产生碳正离子,进而与含有电子亲和团的生物高分子如DNA和RNA发生作用,阻断细胞DNA的合成过程,同时能够提升细胞内的氧自由基含量,阻止肿瘤血管的形成,亦有助于防止耐药性的生成。与吉西他滨配伍使用时,丝裂霉素C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进而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

综上所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在手术后施行以吉西他滨和丝裂霉素C为组合的膀胱内灌注给药方案,能有效阻断新血管的形成,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减少膀胱癌复发的机率,同时不会显著提升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谢淼,沙文,崔庆明,等.等离子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干扰素-α膀胱灌注化疗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癌症进展,2020,18(02):195-197.

[2]白恒舟,乔保平.比较吡柔比星和丝裂霉素C在膀胱癌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安全性与疗效的Meta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9,34(10):764-769.

[3]朱华平,陶志兴.吉西他滨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2):66-67.

[4]方东.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电切术后膀胱灌注的临床观察[D].泰山医学院,2018.

[5]杨华,李坚勇,谭卫,等.不同药物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12):59-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