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小儿发热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布洛芬混悬液;小儿发热;应用价值
正文
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是儿童疾病的常见症状。儿童的体温相比于成年人体温要稍高,腋下温度为36.0~37.4℃,目前临床对于小儿发热的定义为小儿体温≥37.5℃,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生理性因素,也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对于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哭闹、室温过高等引起的儿童体温暂时升高,通常不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1];但是对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小儿发热,例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恶性肿瘤、食物或药物中毒等,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2]。病理因素引起的发热可促进儿童免疫功能提升,促进病原体消灭。但是儿童由于生长发育不成熟,持续高热可能导致高热惊厥,甚至诱发癫痫、智力发育迟缓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尽早治疗[3]。目前临床对于小儿发热多采取物理降温、直肠给药、补液等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总体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布洛芬混悬液是一种非甾体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效果,可以有效治疗小儿发热,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目前在基层获得广泛使用[4]。为了观察布洛芬混悬液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100例小儿发热患儿,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100例小儿发热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1~11岁,平均为(5.6±1.0)岁;病程为1~3天,平均(1.2±0.3)天。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1~10岁,平均为(5.5±1.1)岁;病程为1~4天,平均(1.3±0.4)天。入选标准:体温≥37.5℃的儿童,且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先心病、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抗炎、额头冷敷、温水擦拭身体、饮用果汁等措施;并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直肠给药,6岁以上的儿童1次1粒,6岁以下的儿童酌情减量;若发热症状仍未缓解,间隔6~8h给药1次,24h内给药次数不超过4次。
观察组则加入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常规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3岁儿童每次服用4mL,4~6岁儿童每次服用5mL,7~9岁儿童每次服用8mL;10~12岁儿童每次服用10mL;若发热症状仍未缓解,间隔4~6h再次给药,24h内给药次数不超过4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差异,并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后不同时间体温差异,最后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生率的差异。本次疗效标准:显效:用药3h内患儿体温下降至37.5℃及以下;有效:用药6h内患儿体温下降至37.5℃及以下;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进行表述,两组均数计量值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表述,两组计数值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差异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差异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n=50) | 30 | 19 | 1 | 98.0 |
对照组(n=50) | 26 | 17 | 7 | 86.0 |
X2值 | 5.231 | |||
P值 | 0.042 |
2.2两组不良反应差异
两组患儿用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2.3两组用药后不同时间体温差异
两组患儿用药后1h、3h、6h体温相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用药后不同时间体温差异 (℃)
组别 | 用药后1h | 用药后3h | 用药后6h |
观察组(n=50) | 38.7±0.6 | 38.2±0.5 | 37.5±0.4 |
对照组(n=50) | 39.1±0.8 | 38.8±0.7 | 38.0±0.6 |
t值 | 5.234 | 5.336 | 5.465 |
P值 | 0.042 | 0.043 | 0.044 |
2.4两组患儿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生率差异
两组患儿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生率
组别 | 退热时间(h) | 高热惊厥发生率(n,%) |
观察组(n=50) | 3.6±1.0 | 0(0.0) |
对照组(n=50) | 5.6±2.0 | 3(6.0) |
t/X2值 | 5.256 | 5.341 |
P值 | 0.042 | 0.043 |
3.讨论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影响下,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使得体温升高的过程,目前临床将小儿腋下温度≥37.5℃定义为小儿发热。发热的发生机制为:①发热激活因子作用下,产生致热原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此类细胞会释放内生性致热原;②内生性致热源经血液循环进入到体温调节中枢后,会促进发热介质的合成与分泌,使得体温调定点升高;③体温调定点升高后,效应器会促进机体产热升高而散热减少,引起体温升高。发热激活物来源广泛,包括外源性物质以及内源性因子。发热对于儿童来说,可以延缓致病微生物生长与繁殖,促进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有助于控制病情[5]。发热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也是儿童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发热前期主要表现为低热,并伴随全身不适、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等症状;随着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时,可伴随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等症状,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浑身发冷、打哆嗦)预示将发生高热。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患儿此时可出现惊厥;高热患儿出现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深、出汗等表现,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或数天,甚至几周以上[6]。儿童门诊中约有10%~25%为发热患儿,多数患儿无明显发热诱因,少部分患儿为感染性疾病引起;但是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不成熟,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持续发热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时可诱发惊厥、智力发育迟缓,威胁患儿健康。因此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促使患儿早期康复,避免各种不良结局发生。
儿童发热首选退热方法为物理降温,比较常见的有冰袋冰敷、热毛巾擦拭身体等方式,这些物理降温方法较为安全,无毒副反应,因此在基层获得广泛使用。但是部分患儿采用物理降温方法的效果不够理想,为了避免持续高热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解热药物治疗[7]。目前临床中常用的解热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此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下调体温调定点,有助于促进机体散热,帮助患儿尽早恢复正常的体温。目前临床中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阿司匹林虽然具有较好的解热镇痛效果,但是该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不推荐儿童使用该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在儿童治疗中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但是过量使用也可诱发多种不良反应。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儿童退热药物,且经美国FDA批准可应用于儿童发热治疗中,其与其他退热药物相比,具有不良反应少、退热效果好的优势。目前布洛芬的剂型较多,包括片剂、胶囊、混悬液等。
传统的片剂、胶囊是各种药物的常用剂型,制备工艺成熟且易于保存,但是不适用于吞咽困难的儿童,且剂量控制灵活性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代药物开发出现许多新的剂型。液体制剂数值将药物均匀分散在介质中的液体类药物制剂,包括相液体制剂与非均相液体制剂,前者比较常见的有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主要是分子状态的药物分散在介质中;后者常见的有混悬液、乳剂等,主要是以微粒状态的药物分散在介质中。液体制剂与固体制剂相比,具有吸收速度快、可缩短药物见效时间的优点,且其剂量控制更加灵活,服用方便,更适合儿童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具有容易吞咽的优点,可以提高儿童对临床用药的依从性,在小儿发热治疗中得到广泛使用[8]。布洛芬混悬液的口服吸收效果理想,服用1~2h后即可达到峰值,且抗酸药物对该药物的吸收无明显影响;布洛芬混悬液与食物同时服用时,血药峰值延迟30~60min;布洛芬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口服用药后主要经由肝脏代谢,24h内有超过90%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儿童对于布洛芬的耐受度较好,不良反应少,主要为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从目前临床研究来看,在6个月~12岁发热患儿中,标准剂量布洛芬的安全性理想,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儿童解热药物。
发热是儿童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持续高热可导致高热惊厥,还可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临床认为发热是由于体温中枢调节内控反应使得体温升高,儿童长时间高热状态,会导致机体耗氧量、心输出量增加,增加心肺负担。因此及时控制患儿的发热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患儿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布洛芬混悬液是一种新型布洛芬制剂,其解热镇痛的效果已经经过大量研究证实,可以有效减少内生性致热原的释放,从而改善机体代谢。本次研究中: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布洛芬混悬液,可以提高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促使患儿早期恢复正常体温,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发生。
由于儿童身体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在用药治疗中需要注意用药安全性。目前布洛芬混悬液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恶心、皮疹、腹痛等方面,最常见的为胃肠道反应,且多数患儿的症状较轻,可自行缓解或停药后缓解,由此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布洛芬混悬液的半衰期较短,儿童服用后清除速度快,不会增加身体负担,并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用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由此可见布洛芬混悬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快速降温是预防各种高热并发症的关键,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治疗药物,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布洛芬混悬液的见效速度快,可以快速改善患儿的发热症状,促使患儿尽早恢复正常生活;该药物的持续作用时间长,在用药后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用药后1h、3h、6h体温相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意义(P<0.05),由此可见布洛芬混悬液可以快速缓解患儿的发热症状,缩短退热时间。
高热惊厥多发生于高热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退热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生率。布洛芬混悬液可以促进发热消退,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意义(P<0.05),这说明布洛芬混悬液可以降低高热惊厥的发生风险,促进发热症状早期缓解,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但是本次研究由于选取样本数量少,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观察,提高本次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布洛芬混悬液的疗效与安全性高,可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降低高热惊厥发生率,可在小儿发热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志勇.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效果[J].北方药学,2024,21(1):103-105.
[2]吴丽娜.常规疗法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23):101-103.
[3]周国强.布洛芬缓释混悬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5):129-130.
[4]魏哲华.布洛芬缓释液对小儿感冒发热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8):168.
[5]KHALILZADEH,EMAD,MOUSAVI,SEYYEDATA,DOLATYARIESLAMI,MAHDI,etal.Effect of morphine and ibuprofen on nociceptive behavior, preening and motor activity following tonic chemical pain in the Japanese quail (Coturnix japonica)[J]. Veterinary Anaesthesia and Analgesia,2022,49(5):499-509.
[6]苏晋.布洛芬缓释液辅助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22):133-135.
[7]肖皓明.布洛芬缓释胶囊在成年女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中的退热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4):107-109.
[8]李茂花.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药研究,2023,2(2):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