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抗凝药物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观察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代丽媛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300000

摘要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出血及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127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治疗药物分为对照组(华法林治疗,63例)和观察组(达比加群酯治疗,6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出血事件及栓塞事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可显著改善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凝血功能,降低出血及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凝血功能;

正文


非瓣膜性房颤(NV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NVAF患者由于心房异常电活动导致的心脏泵功能紊乱,常伴有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抗凝治疗是NVAF患者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传统药物华法林由于其需要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调整剂量,使用不便且存在出血风险。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酯,以其固定剂量、无需频繁监测的优势,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高龄NVAF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98月至20209月期间127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男性33例,女性30例;年龄6379岁,平均(70.32±3.64)岁;体质指数23.1527.84kg/m2,平均(25.35±2.18kg/m2。观察组64例,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6578岁,平均(70.35±3.61)岁;体质指数23.2127.88kg/m2,平均(25.34±2.16kg/m2。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标准

符合非瓣膜性房颤的诊断标准[4];年龄>60岁;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3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影响研究的疾病者;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依从性差者。

1.4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调控血压、血脂等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片(河南中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692)口服,初始剂量2.5mg/次,之后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逐步调整用药剂量,每次增加0.5mg,当INR维持在2~3时稳定此时剂量,1/d,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胶囊(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098,规格:110mg/s)口服,110mg/次,2/d,连续治疗6个月。

1.5观察指标

1.5.1临床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血栓。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有极少数血栓但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明显血栓。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5.2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抽取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经过离心分离出血清,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5.3出血事件

比较两组患者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包括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血尿、痰中带血)相关事件发生情况,发生率=出血事件例数/总例数×100%

1.5.4栓塞事件

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体循环栓塞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肺栓塞、脑栓塞的发生情况,发生率=血栓栓塞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分析,采用χ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对照组治疗后显效26例,有效28例,无效9例;观察组治疗后显效30例,有效32例,无效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6.87%62/64)高于对照组85.71%5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凝血功能指标两组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x±s





2.3出血事件

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3.13%2/64低于对照组22.22%1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4栓塞事件观

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3.13%2/64)低于对照组17.46%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两组患者栓塞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达比加群酯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华法林治疗。首先,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这一结果表明,达比加群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更高的有效性。

其次,在凝血功能指标方面,尽管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达比加群酯在稳定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风险方面具有优势。具体而言,达比加群酯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同时,观察组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3.13%vs17.46%P<0.05)。这些数据表明,达比加群酯不仅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效果更好,而且在减少出血和栓塞风险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达比加群酯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凝血功能,还能显著降低出血和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体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未来应进一步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些发现,为临床提供更为坚实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雪琦.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0193):45-50.

2]朱明静.口服抗凝药治疗非瓣膜心房颤动有效性和安全性贝叶斯网络Meta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201710):726-731.

3]孙磊,赵宏伟.达比加群酯对老年NVAF患者抗凝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西南国防医药,2018285):477-479.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1):916-921.

5]张清琼.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4):486-4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