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护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干预;技能培养
正文
前言
随着医疗护理行业的快速发展,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人文素质不仅关系到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更影响着其对患者的关怀与服务的质量[1]。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并评估其培养效果,以期为护理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实践参考。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综合考察人文教育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2]。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对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4年3月至2024年6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两个班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作为观察组(51人),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50人)。纳入标准:(1)高职护理护理专业学生。(2)已完成基础护理学课程。(3)知情同意。(4)身心健康,无重大疾病或心理问题。排除标准:(1)非护理专业学生。(2)中途退学或转专业。(3)参与其他类似研究。(4)存在认知障碍。观察组有男生9人,女生42人;学生年龄在17岁到21岁之间,平均年龄(19.24±2.21)岁。对照组有男生10人,女生40人;学生年龄在17岁到21岁之间,平均年龄(19.32±2.04)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观察组学生设计并实施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伦理学、沟通技巧、同理心培养等[3]。
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通过模拟医疗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人文关怀和沟通技巧。
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服务或医院志愿服务,以实践人文关怀理念。
导师制辅导:为每位学生分配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人文素质指导和职业发展咨询。
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定期的反思性学习,记录和分析自己在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经验。
1.2.2对照组
常规护理教育:对照组学生接受学校常规的护理教育课程,不特别强调人文素质教育。
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训,以确保对照组学生在专业能力上与观察组相当。
标准护理实践:对照组学生参与的护理实践遵循学校的标准流程,不特别强调人文关怀的实践。
定期评估反馈:对照组学生也会接受定期的学习和实践评估,但重点在于专业技能的评估。
1.3观察指标
知识掌握:采用自制《人文素质相关理论知识问卷》测试学生人文素质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4]。问卷包含20个条目,满分100分,得分与知识掌握呈正比。
技能应用:观察学生在实际护理操作中应用人文关怀技能的能力,分沟通技巧、同理心表达、文化敏感性、伦理决策、患者中心护理等五个维度进行评分[5],每个维度0-10分,满分100分,得分与技能应用程度呈正比。
以上问卷均采用预调查方式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知识掌握与技能应用的信度分别为0.841与0.862,效度分别为0.852与0.864,信度与效度均符合要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其频数与百分比,数据比较采用卡方分析。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知识掌握比较
对两组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统计与比较,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知识掌握统计比较(`X±S)
组别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观察组 | 50.62±10.74 | 88.67±2.34 | 11.641 | <0.01 |
对照组 | 51.36±11.23 | 68.97±8.62 | 7.642 | 0.02 |
t | 0.624 | 9.874 | ||
p | 0.534 | <0.01 |
2.2技能应用比较
对两组学生实际护理操作中应用人文关怀技能能力进行了统计与比较,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技能应用统计比较(`X±S)
组别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观察组 | 51.75±11.34 | 87.65±1.89 | 11.857 | <0.01 |
对照组 | 52.67±11.85 | 70.57±8.57 | 7.087 | 0.03 |
t | 0.734 | 9.574 | ||
p | 0.502 | <0.01 |
3讨论
在本次论文中,通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在人文素质培养前后的表现,发现观察组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应用两个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具体来说,观察组干预后的知识掌握得分从50.62分提高到88.67分,技能应用得分从51.75分提高到87.65分,两组差异显著(P<0.01),表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角色扮演、志愿服务活动、导师制辅导以及反思性学习等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积极影响。
首先,观察组学生知识掌握得分的显著提升,反映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的重要性。通过伦理学、沟通技巧等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和重要性,为后续的实践技能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观察组学生在技能应用方面的提升,凸显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教学方法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模拟或真实的护理场景中,实践和体验人文关怀,从而提高同理心、沟通技巧和伦理决策能力。
此外,导师制辅导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导和自我反思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导师的一对一指导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更为精准的帮助和支持。而反思性学习则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虽然也接受了常规护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但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提升幅度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对照组的教育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对人文素质的特别强调和系统培养。这一对比结果进一步强调了在护理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护理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护理教育应当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其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护理教育者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最后,护理教育者还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导师制辅导和反思性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遍性;研究时间跨度较短,可能限制了对学生长期发展变化的观察。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更广泛的样本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进行,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并探索更多有效的人文素质培养方法。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实证支持,并为护理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艺,李璐寰,邹霞,等.“三教”改革视域下急危重症护理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探索与设计[J].现代职业教育,2023,(18):93-96.
[2]岳芙蓉,李园园,梁冲.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5):132-133.
[3]张伟伟,李兆鸽.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4):84-85.
[4]郝丽霞.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全科护理,2018,16(34):4339-4341.
[5]唐燕,邓海龙,赵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护理专业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4):56-58.
作者简介:陈丽(1995.08-至今)女,汉,湖南省永州市,硕士研究生,职称:护师,研究方向:精神心理与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