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肝解郁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观察
摘要
关键词
疏肝解郁汤;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四联
正文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慢性胃部病症,也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幽门螺旋杆菌的毒力因子会给胃黏膜带来反复、持续性的损伤,并使抑癌基因失活,诱发肿瘤,需积极施治。当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更是会加大朝着胃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应及时治疗,尽量避免萎缩性胃炎朝着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进展,减小胃癌发生概率。四联药物是当前临床常用于该类病人的治疗方案,但其综合治疗效果尚有待于提高[1]。中医药是我国特色治疗方法,因用药安全性高、长期使用也不会产生耐药性而被广泛用在临床上[2]。本次研究便基于常规四联药物治疗,使用疏肝解郁汤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通过总结其治疗效果,为临床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择选60例2022年6月-2024年4月就诊于中医脾胃病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人。符合试验条件:(1)13C-尿素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2)经胃镜与病理组织学确诊;(3)符合中医诊断;(4)年龄超过18周岁;(5)性别不限;(6)知情且同意,可接受随访与复查。排除条件:(1)有过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史;(2)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3)存在胃部手术史;(4)有长时间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服用史;(5)病理诊断怀疑出现恶变;(6)重要脏器与造血系统有原发性疾病;(7)特殊时期的女性:妊娠或准备妊娠、哺乳期;(8)对药物过敏者。随机分成人数相同的两组: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7~65(45.67±3.56)岁,病程1~20(10.97±1.46)年;试验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6~67(45.84±3.72)岁,病程1~22(11.05±1.58)年。在资料组成上并未检出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案
1.2.1 对照组
四联用药: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生产企业: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368,规格:40mg),1天2次、1次40mg,于餐前30min口服;枸缘酸铋钾颗粒(生产企业: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00086 ,规格:1.0g),1天2次、每次2.0g,于餐前30min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生产企业:海润(秦皇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07,规格0.125g),1天2次、每次0.5g,在餐后30min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生产厂家:通药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2851,规格:0.25g),1天2次、每次1.0g,在餐后30min口服。持续治疗2周,停药4周后复查。
1.2.2 试验组
四联药物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服用疏肝解郁汤。
疏肝解郁汤方剂组成:白芍18g、党参15g、柴胡12g、姜半夏15g、枳实12g、郁金15g、黄连6g、木香15g、吴茱萸3g、白术15g、厚朴9g。再结合患者不同的病情表现,加减:呃逆者加代赭石30g,易怒者加栀子10g、牡丹皮10g,舌苔黄腻者加炒薏苡仁15g、蒲公英30g,胃脘嘈杂者加海螵蛸30g。由药房代煎,取上述药剂加入到1000ml清水中,煎煮至剩200ml,分装2袋,早、晚服用2次,于饭后30min口服。治疗6周。
1.3 临床指标观察
1.3.1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
停止药物治疗后复查,测得13C-尿素呼气试验(30min的DOB值<4为转阴),对清除率进行计算: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数/总数×100%。
1.3.2中医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症状分成4级:无、轻、中、重,主症(胃脘痞满、胃脘胀痛、胃脘嘈杂)相应记作0、2、4、6分;次症(纳呆食少、嗳气、乏力、大便溏、遇冷加重)相应记作0、1、2、3分。分别在治疗前、后各自评判1次,用做数据统计。
1.3.3疗效评价
(1)临床痊愈: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者是基本消失,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转阴;(2)显效: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显著改善,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有明显下降;(3)有效:病人的疾病相关症状有改善,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下降,但达不到转阴标准;(4)无效:病人的疾病有关症状改善甚微,或趋于加重,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依然呈阳性[3]。
1.3.4安全性指标
对用药治疗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副反应做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头晕、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
1.4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26.0软件做出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表示形式为[n(%)];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形式为(±s)。P<0.05认定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为无意义。
2 结果
2.1 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
试验组治疗后转阴26例,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86.67%;对照组治疗后转阴22例,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73.33%;经检验,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对比[n(%)]
分组 | 病例数 | 转阴 |
对照组 | 30 | 22(73.33) |
试验组 | 30 | 26(86.67) |
X2 | 1.667 | |
P | 0.197 |
2.2 中医症状总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分皆有明显降低(P<0.05),且检验后可知,试验组中医症状总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总分对比(±s,分)
分组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 | P |
对照组 | 20.22±4.63 | 13.51±1.26 | 7.659 | 0.000 |
试验组 | 20.35±4.24 | 7.03±0.42 | 17.123 | 0.000 |
t | 0.113 | 26.723 | - | - |
P | 0.913 | 0.000 | - | - |
2.3疗效评价
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是70.00%,经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治疗疗效的评价对比[n(%)]
分组 | 病例数 | 临床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对照组 | 30 | 6(20.00) | 8(26.67) | 7(23.33) | 9(30.00) | 21(70.00) |
试验组 | 30 | 9(30.00) | 13(43.33) | 6(20.00) | 2(6.67) | 28(93.33) |
X2 | 5.455 | |||||
P | 0.020 |
2.4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平稳,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用药治疗期间,试验组有2例发生副反应,发生率为6.67%,具体为1例口干、1例恶心;对照组有5例发生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两组副反应皆可耐受,并无严重影响。经检验,数据间差异性小(P>0.05)。见表4:
表4 治疗相关副反应发生率[n(%)]
分组 | 病例数 | 口干 | 恶心 | 腹胀 | 便秘 | 总计 |
对照组 | 30 | 1(3.33) | 1(3.33) | 2(6.67) | 1(3.33) | 5(16.67) |
试验组 | 30 | 1(3.33) | 1(3.33) | 0(0.00) | 0(0.00) | 2(6.67) |
X2 | 1.456 | |||||
P | 0.228 |
3 讨论
西医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大重要病因,两者之间关联紧密,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大部分病人都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其胃黏膜慢性炎症与萎缩相比较于阴性患者也更严重[4]。积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西医治疗该类病例的主要手段,目的是帮助其改善相关消化道症状表现,进而逆转萎缩,虽然无法逆转肠化生或者是癌前病变,但却可以延缓肠化生的进展[5]。使用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的四联药物方案是临床首选。
中医里并没有幽门螺旋杆菌这一名称,结合其表现可归为“邪”、“毒”一类,治疗上多以祛邪为主,常用的是清热类药物,像是黄连、黄芩、蒲公英等;同时中医里也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名,结合其症状多归“痞满”、“胃痛”、“嘈杂”等病症范畴,基本上认为浊毒内蕴为该病的核心病机[6],浊毒不仅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同时也是其长时间存在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对此当以化浊、解毒为主要治疗要点,再辅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等方法来促使气血、气机恢复顺畅[7]。
疏肝解郁汤中包含了10余种中药材,其中,柴胡是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枳实能行气、止痛,有利于加速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木香除了可以疏肝之外,还能行脾胃滞气;黄连有着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白芍可养血,也能止痛;厚朴则行气除满,姜半夏止呕降逆;党参与白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吴茱萸和胃、疏肝。全部方剂共同组成疏肝解郁汤,一起发挥出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功[8]。
由上文试验数据结果可知,试验组治疗后转阴26例,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86.67%;对照组治疗后转阴22例,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73.33%,虽然试验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较高,但数据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在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方面使用中药治疗并无很大优势。而两组副反应发生率6.67%(试验组)vs 16.67%(对照组)相比也并没有差异性,说明中药的联合应用在改善用药不良反应方面并无显著优势。也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但在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疗效方面,试验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仍然可以确定疏肝解郁汤的应用价值。
总结以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采取疏肝解郁汤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轶斐,于淼,杨乔瑞,等. 从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4):562-564,629.
[2] 黄妙灵,刘序友.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相关性[J]. 实用医学杂志,2020,36(20):2838-2842.
[3] 沈小孩,陈培乐. 良附暖胃汤辅治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型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6):1049-1050.
[4] 李培,袁志军,萧佩玉,等. 健脾消萎方在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智慧健康,2021,7(35):171-174.
[5] 贺海峰,白永胜. 四联疗法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2):127-129.
[6] 马美燕.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5):94.
[7] 刘雪婷. 舒肝解郁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23,38(1):126-129.
[8] 徐晓惠,闫海琳,徐子萱,等. 从"湿热致瘀"角度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慢性萎缩性胃炎Hedgehog及NOX/NF-κB/STAT1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4,26(1):137-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