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管理在消化疾病护理中的实践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张立娜

宽城满族自治县中医院,河北省承德市,067600

摘要

饮食管理在消化疾病护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患者的症状改善、消化功能的恢复、疾病复发风险的降低以及身体整体抵抗力的增强。本研究综述消化疾病护理中饮食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实践原则,包括营养均衡、易消化、适量摄入及避免刺激性食物,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肠易激综合征和溃疡性结肠炎,提出具体的饮食管理实践,并强调饮食调整的个体化、饮食管理的持续性以及营养支持的合理运用等注意事项,旨在为消化疾病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的饮食指导。


关键词

消化疾病;饮食管理;护理实践;营养均衡;个体化饮食调整

正文


消化系统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饮食作为影响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其管理在消化疾病护理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合理的饮食管理不仅能够缓解疾病症状,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还能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增强患者的身体抵抗力。因此,探索和实施有效的饮食管理策略,对于改善消化疾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综述饮食管理在消化疾病护理中的实践,以期为临床护理和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建议。

1 饮食管理在消化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性
1.1 改善疾病症状

在消化疾病护理中,饮食管理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疾病症状的显著改善上[1]。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往往伴随着疼痛、腹胀、反酸、腹泻或便秘等不适感精细调控患者的饮食结构,如减少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的摄入,增加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品比例,能有效减轻胃肠道负担,促进炎症消退,从而直接缓解上述症状。合理的饮食安排还能平衡胃酸分泌,避免食物刺激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加剧,为患者带来即时的舒适感,加速疾病向愈进程。

1.2 促进消化功能恢复

消化功能的恢复是消化疾病治疗的关键目标之一,而饮食管理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患者定制个性化饮食计划,如分餐制、细嚼慢咽、适量饮水等,有助于改善胃肠道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根据病情需要,适时引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或补充剂,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升肠道免疫力,进一步促进消化功能的全面恢复。从内而外的滋养与支持,为消化系统重建健康生态提供坚实基础。

1.3 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长期而科学的饮食管理,是预防消化疾病复发的重要防线教育患者理解并遵循健康饮食原则,如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保持营养均衡等,可显著降低因不良饮食习惯诱发的疾病复发风险。对于特定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特定饮食疗法(如低FODMAP饮食)已被证实能有效减少症状发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饮食管理不仅是治疗期间的辅助手段,更是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维护长期健康的关键策略。

1.4 增强患者身体抵抗力

消化系统疾病往往伴随着营养吸收障碍,导致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合理的饮食管理是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有效途径[2]合理优化饮食结构,确保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关键营养素的充足摄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某些具有抗氧化、抗炎功效的食物成分,如蔬菜水果中的多酚类物质,还能进一步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2 消化疾病护理中饮食管理原则

2.1 营养均衡

在消化疾病护理中,营养均衡是饮食管理的核心原则,要求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各类食物,确保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均衡能够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受损消化器官的修复,同时避免因营养素缺乏或过剩导致的病情加重。在该原则指导下,患者需关注食物的多样性和平衡性,力求通过科学的饮食结构,为身体提供全面、适量的营养素。

2.2 易消化

易消化的饮食原则强调食物的选择应以减轻消化系统负担为出发点,对于消化疾病患者而言,食物的质地、温度和烹饪方式均需考虑到。柔软、细腻、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有助于减少胃肠道刺激,降低消化不良的风险。在此原则下,患者应优先选择富含膳食纤维、易于消化的谷物、蔬菜和水果,同时避免食用过硬、过油、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以维护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2.3 适量摄入

适量摄入是指在确保营养均衡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食物摄入量,该原则旨在防止因饮食过量或不足导致的消化系统负担加重。适量摄入要求患者遵循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的饮食模式,既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又能避免胃肠道过度劳累,在这一过程中,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饮食反应,适时调整食物种类和摄入量,以保持良好的消化状态。

2.4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是消化疾病患者饮食管理的重要环节,刺激性食物包括辛辣、油腻、生冷、高糖、高盐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加重病情,遵循这一原则,患者应自觉抵制诱人的刺激性食物,转而选择温和、清淡、低脂肪的饮食。规避刺激性食物,患者可有效降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促进病情的康复。

3 不同类型消化疾病的饮食管理实践

3.1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进程,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3]。主食可选择米粥、面条等细软食物,避免粗糙、坚硬的谷物,以防对溃疡面造成机械性损伤,蛋白质来源优先考虑鱼肉、鸡肉等低脂肪且易消化的肉类,因其富含优质蛋白,利于组织修复,同时减少脂肪摄入,减轻胃肠道负担;蔬菜方面,多食用南瓜、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 A 和胡萝卜素的品种,有助于保护胃肠道黏膜;水果则宜选择苹果、香蕉等温和且富含维生素的种类。要严格控制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因其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溃疡症状,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橘子等,防止胃酸增多。减少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以防消化不良,还需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更要杜绝睡前加餐,以防胃酸夜间分泌过多。进餐时需细嚼慢咽,促进食物充分消化,减轻胃肠道压力。

3.2 肝硬化

对于肝硬化患者,饮食管理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主食应以细软、容易消化的米面制品为主,可适量搭配粗粮,如玉米糁、燕麦片等,但要确保烹饪软烂,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且优质,如蛋类、鱼虾等,既能满足身体需求,又不会加重肝脏负担,豆制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富含植物蛋白且利于吸收。蔬菜应多选择绿色叶菜,如菠菜、芹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而水果以梨、草莓等水分充足、富含维生素 C 的为佳。严禁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加速肝硬化进程,同时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等,因其含盐量高,易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腹水症状。减少高糖食品,如糖果、甜饮料等,以防诱发糖尿病等并发症。控制脂肪摄入量,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进食要少量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腹胀,食物应煮烂煮透,便于咀嚼和消化。

3.3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饮食管理需要格外谨慎,主食可选择糙米、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但要根据自身症状调整摄入量,若腹泻明显则适当减少,蛋白质优先选择瘦肉、鱼类等,既能提供营养,又相对温和,蔬菜应广泛摄取,尤其是富含益生元的,如洋葱、大蒜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水果可多吃香蕉、橙子等,但要注意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或肠道不适的水果。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以防肠道痉挛。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如豆类、洋葱等,以免腹胀加重,限制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黄油等,防止肠道蠕动异常。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饮食规律尤为重要,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饥一顿饱一顿。进食速度要适中,不宜过快或过慢,且要充分咀嚼。

3.4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饮食管理需精细且个体化,主食宜以精制米面为主,如白米饭、馒头等,便于消化吸收,蛋白质来源以鸡肉、蛋清、豆腐等为宜,既能保证营养,又不过多刺激肠道,蔬菜优先选择土豆、南瓜等质地较软、纤维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水果可选择猕猴桃、火龙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但在疾病活动期,若有腹泻症状,应适量减少或避免食用。严禁食用辛辣食物,如胡椒、咖喱等,避免肠道炎症加重。避免食用海鲜类食物,如虾、蟹等,以防过敏反应,减少高纤维食物,如芹菜、竹笋等,防止机械性刺激肠道,限制乳制品摄入,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导致症状恶化。饮食要注意温度适宜,过热或过冷都可能引发不适。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减轻肠道负担,进食时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紧张焦虑影响消化功能。

4 消化疾病患者饮食管理实践注意事项

4.1 饮食调整的个体化

消化疾病患者的饮食调整必须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年龄、性别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均会对饮食需求产生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存在咀嚼和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饮食应偏向细软、易咀嚼和消化的食物,如将肉类煮烂或制成肉末,蔬菜切成小段或打成泥状;对于青少年患者,生长发育的需求较高,在保证消化疾病饮食原则的基础上,要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供应,若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在饮食中还需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对于肥胖患者,除了遵循消化疾病的饮食要求,还需控制总热量,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患者的过敏史也不容忽视,若对某些食物过敏,如海鲜、牛奶等,必须在饮食方案中予以排除。个体化的饮食调整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各种具体情况,制定出最适合其的饮食计划,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身体的整体健康[3]

4.2 饮食管理的持续性

饮食管理对于消化疾病患者而言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疾病的康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4]。在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严格遵循特定的饮食限制,如禁食刺激性食物、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当病情得到缓解或进入稳定期后,也不能立即放松饮食管理,即使症状暂时消失,不良的饮食习惯仍有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因此,患者应将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融入到每日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长期的生活习惯,意味着要坚持规律进餐,定时定量,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就餐,都要严格把控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患者还需不断学习和更新关于消化疾病饮食的知识,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方案,只有持续且稳定地进行饮食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4.3 营养支持的合理运用

对于消化疾病患者,合理运用营养支持是促进康复的关键环节。在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时,需精确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身体成分分析、血清蛋白水平测定等,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所需的营养成分及摄入量。对于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需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应,如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以促进组织修复和维持身体机能;若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受损,可选用短肽型或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这些制剂无需复杂的消化过程,能直接被肠道吸收利用;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患者无法通过胃肠道摄取足够的营养,或者胃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时,应考虑给予肠外营养支持,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然而,营养支持的运用并非越多越好,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方案,并注意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并发症,如感染、代谢紊乱等,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4.4 饮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消化疾病患者在饮食管理实践中,必须重视饮食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某些食物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效,例如富含钙、镁、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菠菜、动物肝脏等,与抗生素、降压药等结合,会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5]。另一方面,药物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些胃肠道动力药会加快食物通过胃肠道的速度,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时间;某些药物会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影响对某些食物的耐受性。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应向医生或药师详细咨询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饮食情况,避免因饮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影响治疗效果,患者自身也要养成记录饮食和用药情况的习惯,以便在出现异常反应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5 结论

饮食管理在消化疾病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能改善症状、促进恢复、降低复发风险和增强抵抗力,实践中应遵循营养均衡、易消化、适量摄入和避免刺激性食物的原则,针对不同疾病实施个性化管理。未来,期待更多关于饮食与消化疾病关系的深入研究,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饮食管理方案,提升消化疾病的整体护理水平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松,石汉平,杨桦.中国炎症性肠病饮食管理专家建议[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21,11(3):97-105.

[2]韩东铧,陆晓珍,许凤雯,等.分期饮食管理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22(005):043.

[3]赵雅.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分析[J].饮食保健,2020(037):202.

[4]黄振鹏.重视饮食管理在功能性胃肠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J].医学信息,2021,34(14):3.

[5]杨美琳.中医饮食施护在消化内科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001):030.

作者简介:张立娜(1981.10——),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本科学历,职称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