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中医;活血化瘀法;心血管疾病;应用
正文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包括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法来控制疾病进展,而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气血不畅、淤血内停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因此,“活血化瘀”作为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理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中医认为,气血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而“瘀血”则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停滞于体内某处的状态,活血化瘀法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达到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目的。本研究将详细阐述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和技术要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原则
1.1 辨证论治,病症结合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中医活血化瘀法强调辨证论治,即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结合四诊合参,辨明病因、病机、病位,精准施治[1]。此原则下,心血管疾病被细致分类,如血瘀型、痰湿型、气滞型、寒凝型等,每种类型都有特定治疗方案,例如血瘀型心绞痛,活血化瘀为首要,辅以理气、温阳、滋阴,以达气血畅通、心脉得养之效。辨证论治不仅关注疾病表象,更重视个体差异,确保治疗方案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实现病症结合,标本兼治。
1.2 气血平衡,调和阴阳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平衡是健康之本,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活血化瘀法追求气血调和,旨在恢复心脉气血的正常流通。气血平衡不仅关乎血行,还涉及气机,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畅。故在治疗上,常采用行气活血、补气养血之法,如使用当归、川芎等药材,以期气血并调,而调和阴阳亦是核心,阴阳失衡可致气血不和,借助阴阳调补,如温阳散寒、滋阴清热,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进而促进气血调和,维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态。
1.3 精准治疗,注重细节
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追求精准与细节,强调“治未病”与“治已病”相结合[2]。精准治疗意味着治疗措施必须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用法以及治疗时间的把握,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措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注重细节体现在对患者的全面观察和细微病情的把握,如面色、舌象、脉象等,均是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通过精准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活血化瘀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2 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内容
2.1 针对不同病症的活血化瘀法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活血化瘀法依据不同病症特性进行精准施治,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3]。
对于冠心病患者,常用丹参饮加减,丹参用量约15-30克,檀香5-10克,砂仁3-6克。若患者表现为心前区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舌紫暗有瘀斑,可加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若患者伴有气短乏力,自汗等气虚之象,可加黄芪15-30克,党参10-15克,以益气活血。
对于心肌梗死,血府逐瘀汤常为选用之方,桃仁10-15克,红花6-10克,当归10-15克,生地10-15克,川芎6-10克,赤芍10-15克,牛膝10-15克,桔梗5-10克,柴胡5-10克,枳壳5-10克,甘草3-6克。若患者出现心阳虚衰,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则加附子6-10克,肉桂3-6克,以回阳救逆;若患者大便干结,数日不行,可加大黄6-10克,芒硝3-6克,以通腑泻下,逐瘀通脉。
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效果显著,蒲黄6-10克,五灵脂6-10克,丹参15-30克,檀香5-10克,砂仁3-6克。若患者心悸明显,心神不宁,加酸枣仁10-15克,柏子仁10-15克,茯神10-15克,以养心安神;若患者兼有痰湿,舌苔白腻,可加法半夏6-10克,陈皮6-10克,茯苓10-15克,以化痰祛湿,活血通脉。
2.2 活血化瘀药物的选择与配伍
活血化瘀药物的选择与配伍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选择药物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血府逐瘀汤为例,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等组成,桃仁、红花用量多在10克左右,共奏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效;当归、生地黄则补血养阴,防止活血太过而伤正,用量稍减,约8-12克。在配伍上,注重君臣佐使的协同作用,如丹参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常作为君药使用,配伍三七以增强活血而不破血之功,三七用量多控制在5-10克之间。此外,针对心血瘀阻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破血逐瘀之水蛭、虻虫,但需注意用量宜小,以防耗伤正气,常用量不超过3克。同时,为防活血药物过燥伤阴,常配伍养阴生津之品如麦冬、沙参,用量以调和药性为度。
3 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3.1 药物配方与用药指导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药物配方是实现活血化瘀的基础[4]。经典方剂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地等药物组成,旨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量需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轻重进行调整,通常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用药指导方面,应注重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调整药物种类与剂量,同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确保疗效与安全。
3.2 针灸选穴与操作技巧
在运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针灸选穴至关重要,常用穴位包括内关、血海、膈俞、三阴交等。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针刺内关穴时,采用直刺法,深度约0.5-1寸,行捻转提插泻法,以患者感到酸麻胀重为宜。血海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针刺该穴位时,直刺1-1.5寸,行平补平泻法。膈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0.8寸,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直刺1-1.5寸,行补法。
在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消毒,以防感染,进针时手法要轻柔、准确,避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起针时,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针灸治疗一般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适当休息3-5天。
3.3 推拿按摩的手法与路径
中医活血化瘀法中的推拿按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推拿按摩手法主要包括揉法、推法、按法、拿法等。对于胸部,可用揉法轻柔地按摩膻中穴,以顺时针方向揉动100-150次,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然后沿任脉自膻中穴向下推至鸠尾穴,反复操作20-30次;对于背部,可重点按压心俞、膈俞等穴位,每个穴位按压1-2分钟,力度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接着用拿法拿捏肩井穴10-15次,以缓解肩部肌肉紧张。对于上肢,从肩部沿手臂内侧向手腕方向推按心经和心包经,每条经络推按10-15次,用揉法按摩内关穴2-3分钟;对于下肢,从大腿根部沿大腿内侧向膝盖方向推按肝经和脾经,每条经络推按15-20次。再用按法按压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每个穴位按压1-2分钟。推拿按摩应每日进行1-2次,每次20-30分钟。
3.4 食疗方案设计与实施
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食疗方案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选用山楂、黑木耳、洋葱、大蒜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功效,可制作山楂红糖水,取山楂100克,洗净去核,加入适量红糖,加水煮30分钟左右,每日饮用1-2次。黑木耳具有益气强身、滋肾养胃、活血等功能,可凉拌黑木耳,将黑木耳泡发后,加入葱姜蒜、醋、盐等调料拌匀食用,洋葱能温阳活血,每天食用适量的洋葱炒鸡蛋,对心血管有益;大蒜中的大蒜素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将大蒜捣碎后加入菜肴中食用。此外,还可食用红花粥,取红花10克,洗净后用纱布包好;大米100克,洗净后加水煮粥,待粥煮至半熟时,放入红花包,继续煮至粥熟,每周食用2-3次。食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调整,长期坚持方能见效。
3.5 运动疗法的制定与执行
运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合理的运动疗法不可或缺,运动类型可选择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5]。太极拳动作舒缓,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练习时,应注重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每个动作缓慢流畅,每天练习30-60分钟。八段锦通过肢体的伸展与扭转,促进气血运行,例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等动作,每次练习15-20分钟,早晚各一次。慢跑时,速度不宜过快,保持均匀的呼吸,每次慢跑20-30分钟,每周3-5次。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等,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帮助,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如慢走、深呼吸等,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4 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4.1 辨明病情,避免误用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首要之务是深入辨明病情。由于心血管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其血瘀证的具体表现与机制各不相同,因此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详细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象,明确血瘀证的病因病机。避免仅凭一两种症状就盲目应用活血化瘀法,以免误诊误治,例如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若单纯强调活血化瘀而忽视其气虚之本,则会加重病情。故辨明病情,精准施治,是确保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中有效应用的前提。
4.2 个性化治疗,避免一刀切
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法亦应遵循个性化原则。每位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及伴随症状等均有差异,因此活血化瘀法的具体应用需因人而异,例如对于老年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可采用益气活血法,重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辅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而对于年轻气盛、血瘀较甚的患者,则需加大活血化瘀药的用量,并适当加入行气药以增强疗效。借助个性化治疗,可以更加精准地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4.3 监测疗效,及时调整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疗效反应。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综合评估治疗效果,若疗效显著,可继续按原方案治疗;若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则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若患者服用活血化瘀药后出现出血倾向或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实施动态监测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确保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4 综合治疗,多管齐下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中医活血化瘀法也不例外。在应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必要的西医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采取综合治疗,可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对于心绞痛患者,在应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可配合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则可结合西药利尿剂、ACEI等药物以改善心脏功能。实施多管齐下,可以更加全面地治疗心血管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结论
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遵循辨证论治、气血平衡和精准治疗原则,通过多种方法综合施治。但应用时需辨明病情、个性化治疗、监测疗效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推动中医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参考文献
[1]朱齐樑,杨金禄.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3例心脑血管病患者活血化瘀中成药应用现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1):3.
[2]谷瑞红,纪晓芳.不同活血化瘀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理应用[J].饮食保健,2021(039):109-110.
[3]冯奇刚,冯金梅,冯新蕾.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20,10(14):1.
[4]贾培.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医药界,2020(21):14-16.
[5]董梅,武瑞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食品,2022(9):52-54.
作者简介:项泳锋 (1988.03——) ,男,满族,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宽城镇,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