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护理中的运动康复指导策略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刘淑红

宽城满族自治县中医院,河北省承德市,067600

摘要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运动康复作为心血管疾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已得到广泛认可。本文旨在探讨心血管护理中运动康复的指导策略,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心血管;护理;运动康复;指导策略

正文


引言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该类疾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传统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近年来,运动康复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动康复能够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指导策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1 运动康复的理论基础

1.1 心血管生理机制

运动是提升心脏泵血功能的强大驱动力。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心肌需氧量急剧上升,促使心脏通过增强泵血功能来满足此需求,心肌细胞变得强壮,收缩更加有力,每次心跳都能泵出更多富含氧气的血液。高效的泵血机制确保全身各部位,特别是心肌本身,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给,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运动过程中促进心脏“生命线”——冠状动脉的扩张。冠状动脉血流量显著增加,使得心肌细胞在剧烈运动时也能保持充足的氧气供应,预防因缺氧可能导致的损害。同时,运动还会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等生物活性物质。一氧化氮作为“血管舒张因子”,能有效放松血管平滑肌,增强血管的弹性,进一步改善血管舒张功能,降低血压和减缓心率,减轻心脏的负担,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顺畅进行。[1]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适量科学的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加速病情的好转,提高生活质量。

1.2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益处

1.2.1 控制血压

长期进行适当强度的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血压水平。运动时,心脏输出量增加,血管舒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减轻心脏负担并降低血压,促进体内释放一系列内啡肽、多巴胺等生物活性物质,放松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

1.2.2 改善血脂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运动可促进脂肪代谢,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改善血脂状况,加速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防止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提高肝脏代谢脂肪的能力,促进血脂的正常代谢。

1.2.3 增强心脏功能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源泉,其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状况。运动能增加心肌的氧供给和营养供给,促使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增多,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的供血状况,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长期运动使心脏在安静时心率减慢,每次搏动的输出量增加,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 心血管护理中运动康复的原则

2.1 个体化原则

鉴于每位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年龄层次、性别差异及体质强弱各不相同,需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要求医疗团队在深入评估患者的病史、病情严重程度、心脏功能状态、体力活动水平及潜在并发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符合患者个体需求的运动计划,确保运动强度既不过于剧烈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或引发不良事件,也不至于过于轻松而达不到促进心血管健康、增强体能的效果。[2]

2.2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强调,运动应从低强度、低频率的项目着手,选择如散步、轻柔的瑜伽或太极等低冲击性活动,使患者的心脏和身体系统能逐渐适应运动的刺激,避免突然增加的运动负荷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压力。[3]随着患者体能的逐步提升和适应性的增强,运动康复方案逐步调整,适当增加运动的强度和频率。在这过程中需要医疗团队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包括心率、血压、疲劳感及任何不适症状,保障运动负荷的增加是安全有效的。逐步递增的方式,减少患者运动损伤的风险,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2.3 全面性原则

全身性锻炼意味着不局限于某一类型的运动,而是将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与柔韧性训练等多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运动方案,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提升患者的整体体能水平。

3 心血管护理中运动康复的具体指导策略

3.1 运动类型选择

在选择运动类型之前,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严重程度、心功能分级、运动习惯、兴趣爱好以及是否存在运动禁忌症等。初步判断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安全范围,为后续的运动类型选择提供依据。

在对患者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个运动类型特点,了解各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搭配选择合适类型。[4]有氧运动是心血管康复中最常用的运动类型,主要通过大肌群参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方式,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具有强度适中、易于控制、安全性高的特点,适合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心血管康复中,适量的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力量训练以中小强度为主,避免过度负荷导致的心肌损伤。柔韧性训练可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在康复中,柔韧性训练作为辅助运动类型进行安排,提高身体的灵活性,促进身心放松,缓解压力。基于患者的全面评估和各类运动的特点分析,医疗团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充分考虑患者的兴趣爱好、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及康复目标等因素,确保运动类型、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要素的科学合理。

3.2 运动强度与频率

为保障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强度的设定须严谨细致,既要考虑心率等客观指标,也要兼顾患者的主观感受。通过个性化的调整,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在适宜的强度下进行运动,实现最佳的康复效果。心率是评估运动强度最直接且常用的指标。监测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实时了解其心脏负担情况。一般而言,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将运动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至70%之间(最大心率 = 220 - 实际年龄),此区间被认为是中低强度范围,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降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风险。[5]自觉运动强度(RPE)要求患者根据自身的感受来评价运动强度,询问患者在运动时的疲劳感和呼吸困难程度,间接评估其运动负荷是否适中。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达到RPE的较高水平,即避免感到极度疲劳或呼吸困难,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对于大多数希望通过运动促进健康或进行康复的患者而言,每周进行3-5次运动是合理有效的,能够保证身体得到足够的锻炼刺激,也有足够的恢复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潜在的运动伤害。对于刚开始进行运动康复的患者,特别是那些长期缺乏运动或身体状况较差的人来说,直接进入高频次的运动计划可能会过于剧烈。建议他们从每周2-3次的运动开始,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的节奏和强度。随着身体状况的改善和运动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运动频率,直至达到个人目标或医生建议的最佳运动频率。此外,运动频率的设定还应考虑运动的类型、持续时间和强度。例如,对于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或游泳,每次持续30分钟到1小时,每周进行3-5次;对于力量训练,根据具体的训练计划和目标肌肉群来安排训练频率和强度。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应确保运动计划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3.3 运动时间与持续时间

运动时间的选择应当灵活适应患者的个人日程安排以及当前的身体状况。餐后1-2小时被普遍认为是进行运动的理想时间段,食物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化,身体开始进入能量供应的稳定状态,既不会因刚进食完而感到不适,也能确保运动时有足够的能量支持。[6]避免在餐后立即运动,减少对消化系统的负担,预防胃痛、胃灼热等不适感。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饥饿状态下进行运动。过度疲劳导致运动效果下降,增加受伤的风险;饥饿状态下运动则会引发低血糖等健康问题。患者在运动前适当进食一些易于消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香蕉、全麦面包等,以补充能量,避免过量进食导致胃部不适。

心血管疾病患者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建议控制在30分钟至1小时之间,让心脏得到适度锻炼的同时,又不会造成过大的负担,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具体的运动时间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初学者或体能较差的患者,从较短的运动时间开始,如每次运动2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至目标时间。对于体能较好、有运动基础的患者,则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但也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的身体疲劳和损伤。在运动过程中,患者注意适时休息和补充水分。休息可帮助身体缓解疲劳,避免心脏负担过重;补充水分则防止脱水,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在高温或高湿度的环境下运动时,患者更应密切关注身体的水分状况,及时补充水分,以防中暑或其他热相关疾病的发生。

3.4 运动前热身准备

热身活动是身体从静息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的桥梁,是预防运动损伤、提升运动表现的关键。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能温和地刺激心血管系统,帮助心脏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运动负荷,减少突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在进行热身活动时,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选择低强度、全身性的运动方式,如轻松的步行或慢跑,逐渐提升心率,促进血液循环,为肌肉和关节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同时,结合关节旋转和动态拉伸动作,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预防因关节僵硬而导致的运动损伤,动作涵盖全身各大关节,如肩部、肘部、手腕、髋部、膝盖和脚踝等,确保每个关节都能得到充分的活动和预热。

热身活动的时间建议在5-10分钟之间,具体时长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计划进行调整。[7]重要的是热身活动充分而不过度,既要达到预热身体的效果,又要避免引起过度疲劳或不适。科学合理的热身活动,使心血管疾病患者能更加安全、有效地投入到后续的正式运动中去,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

3.5 心理支持与教育

运动康复不仅是身体层面的锻炼,也是心理层面的挑战。患者会因为身体不适、运动效果不显著等原因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对此,在运动康复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建立定期的心理咨询机制,让患者有机会表达内心的感受与困惑。康复团队运用专业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学会以积极的方式应对身体不适和运动效果的不显著。鼓励患者之间建立支持小组,分享康复经验,相互激励,形成正面的康复氛围。

以加强健康教育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向患者普及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知识、运动康复的科学原理、安全运动的原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教授患者如何正确监测自己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以便在运动过程中及时调整运动强度,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增强患者的疾病认知,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康复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中来,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心血管护理中的运动康复是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医生、护士、康复师等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协作和患者的积极参与,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加强心理支持与教育等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减少症状复发、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康复医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运动康复在心血管护理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和重要。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方法和策略,以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心血管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美灵,陈茜薇,陈衎恺,曲新凯.运动康复在伴衰弱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3,29(03):628-631.

[2]李志恒,傅涛.运动疗法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4,46(03):393-401.    

[3]曹亚楠,厉运凤,李福海,张继东.居家运动康复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精准医学杂志,2024,39(03):271-274.    

[4]张松江,李龙洋,高剑峰.冠心病患者高强度间歇训练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09):2289-2295.    

[5]许吉璐,孙显东.高血压的运动康复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2024,46(06):907-913.    

[6]  高永婷,申晓彧.康复运动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9):3554-3557.    

[7]郑妍,邹晓峰,王学菊,陈桂秋.基于“体医融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康复新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8):4591-4596.

作者简介:刘淑红(1978.10——),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省市),本科学历,职称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