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在ACS行PCI术后血小板抑制功能的关联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王希

保定市第二医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

目的:探讨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在ACS行PCI术后血小板抑制功能的关联。方法:选取68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分析基因多态性对于药物的血小板抑制功能的影响。结果:比较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1/*1基因型[(59.43±5.12)%]>*1/*2、*1 /*3、*2/*17基因型[(54.27±6.89)%]>*2/*2、*2/*3、*3/*3基因型[(47.23±5.45)%],P<0.05。比较不同PON1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GG基因型[(59.43±5.12)%]>GA基因型[(54.27±6.89)%]>*2/*2、*2/*3、AA基因型[(47.23±5.45)%],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ACS行PCI术后的应用,可以根据基因多态性对药物血小板抑制功能的影响,对于药物应用疗效、安全性进行评价。


关键词

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ACS;PCI;血小板抑制功能

正文


ACS发生后,为了防止疾病发展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危害程度较高的病症,应尽早进行治疗干预。PCI术的实施,可以有效解除冠状动脉血管闭塞,避免心肌组织持续处于缺血状态,进而达到保护心功能的作用[1]。经PCI术治疗后,应该持续监测ACS的症状、体征变化,并根据预防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管再狭窄的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该过程中,一般选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2]。氯吡格雷在ACS患者接受PCI术后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有效防控心血管事件。使用氯吡格雷时,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3]。患者的CYP2C19PON1基因,与药物代谢存在关联性,影响着药物的血小板抑制功能。ACS患者PCI术后的药物治疗,氯吡格雷的选择与应用,需要将基因多态性作为参考,结合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药物代谢特点,评估用药疗效和安全,进而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或是及时更换为其他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68ACS患者,男36例,女32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7.24±5.41)岁。

1.2方法

     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

     采集 ACS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应用荧光检测仪进行基因型检测。根据荧光曲线图,对于基因分型。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PLTMPV等指标,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计算血小板抑制率。

2结果

2.1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

1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对比[±s%]

基因型

血小板抑制率

CYP2C19*1/*1

59.43±5.12

CYP2C19*1/*2*1 /*3*2/*17

54.27±6.89

CYP2C19*2/*2*2/*3*3/*3

47.23±5.45

F

9.574

P

0.05

 

2.2不同PON1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

2不同PON1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对比[±s%]

基因型

血小板抑制率

PON1 GG

58.54±4.39

PON1 GA

52.07±5.64

PON1 AA

46.18±4.97

F

6.385

P

0.05

 

3讨论

     ACS是一种急性心血管病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及血栓的形成,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处于狭窄、闭塞的状态,出现心肌血流减少的情况,进而导致缺血性损伤的形成、加重,诱发多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并发症。PCI术是治疗ACS的有效手段,可以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心肌组织的正常供血,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经PCI术治疗后,ACS患者仍然存在冠状动脉血管再次狭窄闭塞的风险,血小板聚集所致血栓形成是主要的风险因素,应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将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的使用,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降低PCI术的病情复发风险[4]

ACS患者在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密切关注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情况,观察有无异常反应的产生,进而对药物疗效、治疗风险进行评估。与此同时,应该考虑到影响药物疗效的多方面因素。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过程中,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的血小板抑制功能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药物的应用疗效。受到CYP2C19PON1 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时,药物代谢存在差异性。部分患者因基因变异而出现药物代谢异常,不仅会导致疗效不佳,还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在ACS患者PCI术后的药物治疗中,通过基因检测,结合药物基因组学进行分析,能够了解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在正常代谢型患者中,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相对较高。在弱代谢型型患者中,则需要对氯吡格雷的使用剂量做出相应的调整,必要时需要更换药物[5]

综上所述,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期间,基因多态性是影响 药物血小板抑制功能的重要因素。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可以对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有着基本的了解,进而准确评价药物应用疗效、安全性,便于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王鹏翔李如男王应昉.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对行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346 02: 196-198.

[2]李明娟毕云凤袁晓燕,等. 攀西地区行PCI术患者氯吡格雷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J]. 海峡药学202234 08: 114-117.

[3]高艳艳高磊赵志航,等.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CYP2C19基因突变型ACSPCI术病人临床效果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 20: 3548-3552.

[4]后世翔方存明栾家杰,等. CYP2C19ABCB1PON1基因多态性对ACS病人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 05: 606-610.

[5]郭玉梅张琳李海洲,等. 老年冠心病并发T2DM患者行PCI治疗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关系研究[J]. 临床医学201939 08: 25-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