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在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卢诗慧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北京 102300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中应用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管理的80例高血压患者(2023.3~2024.3期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结果:血压水平: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低(P<0.05)。结论: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中应用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


关键词

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中医食疗;穴位贴敷;西药治疗;血压水平

正文


高血压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相比其他人群,中老年群体更易发生该病。该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若不采取及时治疗,长期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损害患者血管结构、功能,从而损伤多器官,引起肾衰竭、脑出血、冠心病等并发症,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故需及早治疗[1]。以往临床上治疗该病以西药治疗为主,西药虽具有显著效果,但远期疗效欠佳,且存在一定副作用,故需联合其他治疗。近年来,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中开始得到应用,中医将该病归为头痛眩晕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过度劳逸、情志失调等有关,治疗应以辨证为主[2]。我科对该类患者采取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该方案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探讨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管理的80例高血压患者(2023.3~2024.3期间),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9~80岁,平均60.12±8.08)和研究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0~81岁,平均60.46±8.71岁)。两组资料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给予患者氨氯地平口服,初始口服剂量5mg/次,1/d,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最大剂量10mg/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中医食疗:给予所有患者饮食指导,告知患者控制总能量、动物性脂肪、胆固醇摄入,选择低热量食物,减少钠盐摄入,增加富含钙、钾、镁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膳食纤维、水果摄入,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指导患者食用平肝潜阳、疏肝理气的食物,如菠菜、苦瓜、芹菜、柑橘、山楂等,适量食用清肝泻火的食物,如菊花、绿豆等;对于肝肾阴虚型患者,指导患者食用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润燥生津的食物,如枸杞、黑芝麻、桑葚、百合、银耳、鸭肉、梨、蜂蜜等;对于痰湿中阻型患者,指导患者食用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利水消肿的食物,如冬瓜、薏米、陈皮、山药、扁豆、大枣、赤小豆、鲤鱼等;对于瘀血阻络型患者,指导患者食用活血祛瘀的食物,如黑木耳、生姜、红糖、油菜、桃仁、黑大豆等;穴位贴敷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贴敷药物选取天麻、钩藤、夏枯草,贴敷穴位选择太冲、风池、行间,若患者头痛明显,则加太阳穴,若患者失眠多梦,则加神门穴;对于肝肾阴虚型患者,贴敷药物选择山茱萸、枸杞子、熟地黄,贴敷穴位选择三阴交、太溪、肝俞;对于痰湿中阻型患者,贴敷药物选取半夏、茯苓、陈皮,贴敷穴位选择丰隆、中脘、足三里;对于瘀血阻络型患者,贴敷药物选取川穹、红花、丹参,贴敷穴位选择心俞穴、膈俞穴等;贴敷方法:将中药粉末与适量醋或蜂蜜调匀,制成药膏,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相应穴位上,予以固定,每次贴6h1/d。两组均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P0.05为数据有差异。

2结果

血压水平: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低(P0.05)。详见表下: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

SBPmmHg

DBPmmHg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

140.06±6.14

119.46±6.08

101.12±6.98

79.15±6.36

研究组

40

140.29±6.46

116.58±5.46

101.33±7.45

76.45±5.21

t

-

0.163

2.229

0.130

2.077

P

-

0.871

0.001

0.897

0.041

3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中老年群体更高发,该病危险因素主要有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年龄、性别、环境因素、药物、精神紧张、其他疾病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该病发病率也随之不断升高。多数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眼花、颈部僵痛不适、耳鸣、疲乏等症状,紧张或劳累后加重,这些症状给患者造成了较大困扰,并且该病若治疗不及时,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可引起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引起多种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并发症,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故需及早治疗[3]。以往临床上治疗该病以西药治疗为主,西药治疗虽应用时间长,但西药倾向于血压本身的控制,故需选择其他治疗。

中医更倾向于标本兼治,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调、饮食不节、肾亏精损、情志失调、气血逆乱、疲劳损伤等有关,中医根据辩证将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湿中阻型、瘀血阻络型等类型,认为该病应以辨证治疗为主[4]。本研究对患者采取了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医食疗可通过帮助患者调节饮食结构和习惯而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并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穴位贴敷是指选取患者特定穴位进行中药贴敷,刺激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达到相应治疗目的的方式,该方式以中医的腧穴的生理功能、整体观念、经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既有局部穴位刺激作用,还可发挥药理作用,并且该方式不通过口服、静脉给药,可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5]。本研究贴敷的药物经皮肤吸收后可发挥良好的降压、安神、镇静作用,并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降低血压的目的。

本结果显示,血压水平: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低(P0.05),可见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是显著有效的。

综上所述,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中应用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慧丽.择时头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在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慢性病学杂志, 2023,000(2):264-266.

[2] 丁娇,黎娟,邓宗娟. 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在社区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J]. 上海医药, 2023, 44 (04): 34-37.

[3] 庞国林.社区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的使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药研究, 2023, 2(17):73-75.

[4] 徐惠卿.穴位贴敷与耳穴埋豆配合共享决策管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3, 13(1):87-90.

[5] 朱晓霞,贺宁,孟斌,.中医食疗干预痰湿体质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8):5106-5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