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阴道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观察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王海萍

定兴县医院 河北定兴 07265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阴道分娩初产妇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我们选取了在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阴道分娩的13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包含65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我们详细记录了两组产妇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疼痛评分、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以及血清皮质醇(Cor)和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结果:通过组内比较,我们发现观察组在宫口开至3 cm(T1)与镇痛前(T0)的MAP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样,在HR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方面,T1与T0、宫口全开(T2)与T1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在T1与T0、T2与T1的MAP、HR及VAS评分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在组间比较中,观察组在T2和胎儿娩出时(T3)的MAP、HR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产程、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与T0相比,两组在分娩后30分钟(T4)的血清Cor水平均有所下降,而在产后第3天(T5)的5-HT水平均有所上升(P<0.01)。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在T4时的血清Cor水平低于对照组,而在T5时的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阴道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减轻分娩疼痛,降低血清Cor水平,提高5-HT水平,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阴道分娩初产妇;应用

正文


在传统的分娩过程中,产妇承受的剧烈疼痛常常被默认为自然且不可避免的环节,因此常常被忽视。这种疼痛现象可能会引起产妇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和氧耗增加,进而引发心理压力,如焦虑和恐惧,同时对胎儿的健康也构成潜在影响。近年来,硬膜外分娩镇痛技术因其操作简便、镇痛效果显著以及较低的安全风险,逐渐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纳。然而,随着产程的推进,硬膜外镇痛方法在应对不断增强的宫缩疼痛和疼痛位置的下移时,其持续有效的镇痛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有研究指出,电刺激特定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和足三里,能够起到镇痛的效果,有助于宫颈的成熟并减轻应激反应。因此,将硬膜外镇痛技术与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相结合,可能为分娩镇痛提供更为优化的解决方案。尽管如此,这种联合应用在分娩镇痛中的具体效果和安全性仍有待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初产阴道分娩中,硬膜外镇痛联合TEAS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31月至20246月期间,本研究纳入了在本院接受阴道自然分娩的初产妇女共130例,她们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被均匀地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包含65例患者。在进行统计分析前,我们确保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如年龄、体重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保证了比较的公正性。所有参与者都已充分了解并同意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方案已事先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设定的入选条件包括:(1)单胎妊娠,孕龄在3741周之间;(2)年龄在2035岁的范围内,体重在5090公斤之间;(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麻醉分级为Ⅰ级或Ⅱ级。而排除标准则涉及:(1)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合并症;(2)存在椎管内麻醉的禁忌情况;(3)分娩部位的皮肤存在感染现象。

1.2 方法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在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的监测数据。对照组的产妇接受单一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在产妇出现规律性宫缩后,通过L2-L3L3-L4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导管向头端推进4 cm,并注入1%的利多卡因3 ml。如果5分钟后没有出现全脊麻的迹象,将连接硬膜外分娩镇痛设备。镇痛液的配方包含1%的罗哌卡因12.5 ml25μg的舒芬太尼,以及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初始剂量为8 ml,随后以5 ml/h的速率持续输注。

观察组采用了硬膜外麻醉与经皮电神经刺激(TEAS)结合的分娩镇痛策略,而对照组仅使用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镇痛技术在两组中的应用保持一致,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当硬膜外麻醉效果显现,产妇进入活跃产程时,观察组开始实施TEAS。主要穴位选取了双侧的合谷穴和三阴交穴,辅以足三里穴,以1寸的针刺深度进行操作。接着,这些穴位被连接到电子针疗仪,应用2 Hz/100 Hz的疏密波进行刺激。电流强度从15 mA开始逐步增加,直至达到产妇能够明显感知到震颤感但仍然可耐受的水平,以此强度持续至胎儿成功娩出。这种综合方法旨在优化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对于平均动脉压、心率与疼痛感知的评估,我们详细记录了两组患者在初始镇痛阶段(T0)、宫口开张3厘米(T1)、完全展开(T2)以及胎儿出生时(T3)的数据。疼痛感知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量化,其评分范围从010,其中0分表示无痛感,而较高的分数则代表更剧烈的疼痛体验。(2) 产程进度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通过Apgar评分进行评估,该评分系统全面反映了新生儿出生后的生理状态。(3) 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也被纳入考量,具体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感觉减退以及尿潴留等副作用。(4) 血清皮质醇和5-羟色胺的浓度变化作为生理应激指标,我们分别在T0、分娩后30分钟(T4)以及产后第三天(T5)收集了3毫升的外周静脉血样。血清皮质醇水平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在T0T4时进行测定,而5-羟色胺水平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在T0T5时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依托于SPSS 25.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详尽的数据解析。对于遵循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我们采用均值±标准差(`x±S)的形式进行描述。在组内评估中,我们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方法,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则通过配对t检验执行。对于组间比较,我们选择了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对于计数数据,我们以比例(%)进行展示,并通过χ2检验来探究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我们将P值小于0.05定义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MAPHR和疼痛评分比较

经过全面的统计分析和球性检验,并应用Greenhouse-Geisser方法对自由度进行校正,我们观察到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MAPHRVA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时间点对MAP的影响在各组间显示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此外,HRVAS评分在组间比较中也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T1时刻与T0时刻的MAP比较中,以及T1T2时刻与T0时刻的HRVAS评分比较中,均发现显著差异(P<0.01)。同样,对照组在T1T0T2T1时刻的MAPHRVAS评分比较中也显示出显著差异(P<0.01)。在组间比较中,观察组在T2T3时刻的MAPHR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这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些发现如表1所示。

1 两组不同时间点MAPHR和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产程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两组分娩过程及新生儿出生时1分钟与5分钟的Apgar评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提示我们在统计学意义上可以认为两组间的评分相似。详情请参考表2

2 两组产程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两组之间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据此可认为两组的治疗安全性无显著性优劣之分。如表3所示。

3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Cor5-HT水平比较

T0时,两组的血清Cor5-HT水平显示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的一致性。随着研究的推进,两组的血清Cor水平在T4阶段均出现显著下降(P<0.01),而5-HT水平在T5阶段均观察到显著升高(P<0.01)。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在T4的血清Cor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时在T55-HT水平高于对照组,这些差异均显示出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这些数据详细列于表4中。

4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Cor5-HT水平比较

 

3 讨论

分娩过程通过阴道进行,其伴随的剧烈疼痛不仅影响产妇的生理机能和代谢状态,还可能对母婴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目前,硬膜外分娩镇痛已在临床中广泛实践,但随着分娩的进展,宫缩力度的增加使得爆发性疼痛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分娩疼痛具有复合性特征,涵盖了子宫平滑肌收缩、宫颈扩张以及阴道和会阴创面引起的痛感,且随着产程的演进,疼痛部位呈现多变性。单一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方式在应对这种复杂疼痛时效果有限,因此,如何在硬膜外镇痛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疼痛管理策略,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TEAS(经皮电神经刺激)对于改善术后疼痛具有显著效果。TEAS通过连接恒流装置,持续刺激特定穴位,从而激发机体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实现镇痛效果。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三阴交、合谷及足三里作为TEAS的刺激穴位,这些均为中医中常用的镇痛穴位,能够通过刺激调节盆腔神经丛,进一步调节宫缩,缩短产程,并促进宫颈的成。研究结果表明,接受TEAS的观察组在T2T3时间点的VAS(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显示出TEAS在分娩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潜力。

Cor在机体的应激响应和调节机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作为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糖皮质激素,Cor能够反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在急性应激状态下的动态变化,是评估机体应激反应敏感度的重要标志。在由儿茶酚胺等激素驱动的警觉反应中,Cor发挥着允许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对创伤性刺激的基本耐受性和抵抗力。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在T4时的血清Co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这表明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TEAS可以减轻阴道分娩初产妇的应激反应。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观察组在T2T3时的MAPHR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在产程、新生儿15分钟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提示,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TEAS用于分娩镇痛是安全的,并能有效降低应激水平。

5-HT,即血清素,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的神经递质,它对维持个体的情绪稳定和睡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生理应激反应,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可能会遭受干扰,导致5-HT浓度的下降。这一变化进而会影响海马齿状回的神经活动,进而可能诱发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观察组在T5阶段的5-H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这一发现暗示了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经皮电神经刺激(TEAS)可能通过提升5-HT水平来增强产妇的神经调节能力。可能的机制是,针刺治疗能够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通过调整神经突触间的神经递质平衡,有助于改善抑郁和焦虑状态,从而有效缓解产妇的产后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阴道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减轻分娩疼痛,降低血清Cor水平,提高5-HT水平,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安民,赵娜,雷晓峰,.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阴部神经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8(4):439-443.

[2]王志静,张丽萍,邓建会,.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在预防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学, 2023, 51(7):1001-1005.

[3]王洪燕,王明山,丛丽.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2, 26(1):66-71.

[4]李渤红.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音乐疗法对分娩镇痛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