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紧张性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王建芳

保定脑血管病医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模式在紧张性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中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62例紧张性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总结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各项临床症状参数更理想,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紧张性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干预阶段,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消除负面情绪,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紧张性头痛;心理护理;临床症状

正文


前言:紧张性头痛又被称为肌收缩性头痛,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症通常与躯体、心理等方面障碍存在相关性,因此为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护理干预中需要认识到患者心理情绪变化与疾病康复之间的相关性[1]。心理护理干预是基于患者心理状态变化而构建的科学护理干预系统,强调临床护理措施应与患者心理状态变化高度契合,最终达到消除负面情绪,甚至解决因为不良心理状态而造成的病理状态。基于上述情况,我院在紧张性头痛患者护理干预中积极推广心理护理模式,并详细阐述了该护理方法的临床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方法

选择医院收治的62例紧张性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其入选时间范围为2023年5月-2024年2月。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1例,男/女=18/13;年龄42-61岁,平均年龄(52.03±2.61)岁。对照组患者31例,男/女=20/11;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09±2.6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紧张性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本组护理人员详细说明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医院临床治疗方案;叮嘱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如每天保持8小时睡眠,并且要避免长时间工作,做到劳逸结合等。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1)主动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认知,说明负面情绪与紧张性头痛之间的相关性,重点阐述情绪变化与病情加重之间的相关性,帮助患者树立促进康复的自信心。(2)提供音乐护理支持。护理人员充分发挥音乐放松心情、减轻思想压力的作用,主动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音乐,如《小夜曲》等,鼓励患者在明显感到焦虑时可佩戴耳机聆听音乐。(3)引导患者充分放松精神。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主动调节负面情绪的方法,并阐述实现心理放松的方法,如对于伴有明显焦虑、紧张情绪的患者可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向亲朋好友阐述内心的苦闷。鼓励患者主动参加丰富的社交活动,如参加音乐会、书法比赛等,达到转移注意力的效果。(4)主动营造安静的病房环境。为降低外部环境应激对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护理人员应主动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康复环境,严禁患者及其家属在病房内大声喧哗,并减少医疗器械运行期间的噪音。同时也可根据患者个性化诉求优化病房环境,包括调整温湿度以及光照时间等,使患者能有效适应病房环境而避免滋生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HAMA与HAMD量表记录患者负面情绪评分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持续时间与发作频率等数据。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2.1患者心理状态变化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 患者心理评分(分)

组别

HAMA

HAMD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57.03±3.52

23.62±2.79

51.78±2.34

20.91±2.50

对照组

57.11±3.71

30.09±2.46

51.69±2.25

26.69±2.71

t

0.087

9.685

0.154

8.728

P

0.931

0.000

0.879

0.000

2.2患者症状变化

观察组患者经心理护理后,其头痛持续时间与头痛频率等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患者症状变化情况

组别

头痛持续时间(min/次)

头痛频率(次/周)

观察组

2.82±0.34

2.06±0.28

对照组

4.01±0.39

3.77±0.31

t

12.806

22.792

P

0.000

0.000

3.讨论

紧张性头痛患者的临床干预已经成为神经内科工作的重难点,由于本病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导致大部分患者在长时间临床干预后依然无法取得满意效果。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心理状态与紧张性头痛之间的相关性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患者因为长时间的过度紧张,再加之疾病无法被理解、同情,最终加剧不良症状而发病。为解决上述问题,我院开始积极探索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路径,并将其作为促进康复的重点。从功能上来看,心理护理能从患者行为、认知等几方面构建护理体系,强调从心理学干预角度出发消除影响病情的危险因素,使临床干预路径更加完整、有效[2]。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在心理护理模式支持下,患者护理后的HAMA与HAMD评分整体低于对照组,且头痛持续时间短、头痛频率更低,均证明心理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紧张性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在紧张性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护理干预中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具有优势,该护理方法在改善患者症状中的效果显著,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龚蕾,邓镁,王莉莉.心理护理在卵圆孔未闭伴随偏头痛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的疗效分析[J].心理月刊,2023,18(06):141-143.

[2]李锋锋,张利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在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负性情绪的改善作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05):170-1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