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赵俊玲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 枣阳 441200

摘要

目的 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比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优化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中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心脏事件等不良事件风险。


关键词

无缝隙护理管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

正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在当今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加重背景下依旧位于致死率榜首。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管理是降低致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与进步,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待值随之增加,特别在早期干预和整体护理管理方面。无缝隙护理管理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从入院至出院乃至回归社会的全过程管理,在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管理中展现出巨大潜能[1]。通过深入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STEMI治疗领域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心肌梗死领域护理管理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进一步优化STEMI患者的康复效果。汇总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例,以20221月至202312期间展开研究。观察组男女比例1911,年龄范围47-79岁,年龄均值(62.52±3.7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范围46-77岁,年龄均值(62.38±3.68)岁。对比本次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均显示为P>0.05,表明此次研究患者均符合对照试验。

纳入标准:①急性STEMI诊断标准和PCI术指征参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病情不稳定,如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休克等;②合并恶性肿瘤;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宣教、术后生活指导、病情监测等内容。观察组行无缝隙护理管理,方法为:(1)术前护理。迅速启动“心脏病急救”流程,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疗策略,如溶栓治疗等,以促进其冠脉血流的恢复。通过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加深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2)术中护理。加强医疗团队配合,严格执行术中相关操作规范,致力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手术环境,最大限度保障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3)术后护理。通过持续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患者有效的疼痛管理。同时,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妥善解决心理障碍问题,促进患者全面康复。(4)出院随访。通过电话、线上平台等方式,与患者建立持续的沟通关系,及时为患者提供出院指导,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病情管理技巧、康复指导等,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还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患者康复过程中潜在风险,加速康复进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从主观投入、多样性、多功能化、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心态5个维度,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进行评估,总分52分,分值与自我管理能力呈正比。

2)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统计上述发生例数占总例数百分比作为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2.0软件对比数据。(±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0

23.16±2.28

46.27±2.23

对照组

30

23.65±1.73

41.86±3.18

t


0.938

6.219

P


0.352

0.000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心力衰竭

恶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

发生率

观察组

30

13.33

13.33

13.33

310.00

对照组

30

413.33

413.33

26.67

1033.33

x2





4.812

P





0.028

3 讨论

STEMI以突发性胸痛、持续性心肌缺血等表现为主,由于发作时患者常伴随ST段提高及其他心电图改变,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甚至猝死[2]。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是控制病情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无缝隙护理管理旨在通过提供全面化、持续性健康管理,确保患者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均能获得充分的支持和关怀,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3]。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显著提高STEMI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确保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均能获得标准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掌握更多实用的自我护理技能,从而实现对自身病情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从而显著提高康复速度和质量[4]

综上,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优化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中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心脏事件等不良事件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延萍, 张会丽, 张宁. 渐进式康复护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功能康复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 贵州医药, 2023, 47 (5): 796-797.

[2]张娟, 李婷婷, 付俊, 张艳, 罗青, 章小玲. 护理质量管理项目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 中国临床护理, 2023, 15 (4): 233-235.

[3]杨欣欣, 陈长英. 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22, 31 (24): 4570-4573.

[4]申思思, 王咏梅, 徐静. 全方位护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J]. 浙江临床医学, 2022, 24 (8): 1227-12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