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之道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刘程诚 刘娟 王涛 尹海旭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4007)

摘要

中药养生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优秀文化,其中蕴藏和丰富的哲理和养身之道,通过有效的养生方式将达到“上医治未病”的理论效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以中药之道修身养性。本文将对中药养生的两大观念进行分析,并从追本溯源、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的角度分析中药养生之道的特点和优势,希望引起大家对中药的认同,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瑰宝。


关键词

中药;中药养生;养生之道

正文


引言

    中药养生是第一个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的医药体系,中医讲究以自然规律中的阴阳五行和生命规律为主体实施养生,使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始终保持平衡通畅,并根据体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中药调理,从根源找出问题,做到强健体魄、增强抵抗力的成效。目前社会的发展让很多人意识到中药养生的存在价值,下面就针对中药养生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中药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且中医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有“神形相合”、“天人相应”之说,养生的根本在于五行和合,让身体内外达到舒畅。

(一)神形相合

    “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外在的活动表现;“形”指的是人的形体,包括五脏六腑、气血运行、舒经活络,而“神形相合”指的是人的外在精神状态和内在的身体机能达到统一,以内外兼修的身体素质保证其健康的体魄和面貌。《黄帝内经》中也曾专门就中药养生的问题讲解了很多专业知识,其中谈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当中特别说明了人要做到对任何事物泰然处之,淡然的对待一切才能保证体内真气运行舒畅,精神也会保持在最佳状态,这样便不会有邪气疾病侵入身体,以此实现修身养性。而中药的存在就是可以将心中不畅的淤堵纾解开来,调养身心,做到机体经络的流畅运行,以中药来养护神形,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延缓衰老的作用。

(二)天人相应

    中医学知识中讲究五行之道,将人看做一个完整的自然界,当外部环境改变时,人类的身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之与大自然做到机体统一,以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自然发展,能在不同环境下转变自身的身体素质。以最常见的现象说明:当四季变化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皮肤状态、精神面貌、内在机能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当中也会因为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引起身体的不适,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医药学者所提出的“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对人体修养有非常大的帮助,正所谓“上医治未病”就是通过天人相应的道理用中药来修养身心,以此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

二、中药养生,追本溯源

    中药养生讲究的是求本溯源,以中药的药效让周身运行达到通畅,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找到问题的根源来保证身体机能的平衡。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中药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人的气郁体质、痰湿体质、体虚体质等进行一对一的药效掌控,使中药材之间做到疗效互补。比如以体虚为例,体虚的人大多表现为四肢无力、牙齿出血或松动、耳鸣眼花、头发脱落等问题,而造成体虚的根源是由于肾精不足,也就是没有调动身体机能运转的机器,这时就可以在搭配中药时加入补肾填精的药方来保持身体状态的平衡,像何首乌、熟地黄、枸杞子等等。此外中医还会根据“养生求本”的理念观察患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体虚,从症状中追本溯源,从而达到更有针对性的中药调理,而并非是单纯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这种片面的养生手段,这也是中药养生最有价值的表现之一[1]

三、扶正祛邪,阴阳平衡

中医向来主张阴阳平衡,当身体机能出现偏差造成某疾病时可以用“正邪相争”来进行判断,对于人体而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人体极容易出现阴盛阳衰的问题,比如人们经常遇到的咳嗽无痰、心肺受热、胃脘隐痛等等,都是这一体质造成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正邪相争”。古人曾在医书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也就是人的抵抗力,当抵抗力下降时邪气就会产生,继而造成疾病。比如很多人在换季时节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但有的人却没有任何不适,这就是“阴常不足”和“正气不足”造成的问题,而中药的目的就是将体内的邪气排出去,用“正邪相争”的理论促使身体的正气回归,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这当中出现两个信息,一个是“扶正”,一个是“祛邪”。“扶正”就是通过中药的调理提高抵抗力,保证体质增强,有抵御邪气的能力,当出现换季或病毒问题时能依靠中药带来的正气保持机体的正常运行,更好的抵抗或压制邪气,从而实现“扶正”,生活中常见的“扶正”中药药材包括当归、熟地、黄芪、玉竹、麦冬等等;而“祛邪”则是通过外部力量的加持,比如像中医针灸、中医食疗、中医按摩等将邪气排出去,常见的祛邪包括小儿化痰针灸、消食食疗、女性活血化瘀、补血益气、男性补气益肾等等,以此达到阴阳调和,扶正祛邪。

四、辨证论治,祛除疾病

    辨证论治是中药养生中较为常见的处理疾病的办法,它通过对疾病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机能受损情况、体征表现等等来判断问题的来源,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病症论治中所说的“症”指的就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症候,而中药此时的功能就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对机体内部的问题进行控制,利用中药来协调机体从而达到身体健康[2]。中药养生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自古中医大家都是通过“望闻问切”了解人们的疾病来源,目前发展到可以借助一些基本的工具来归纳病理,也就是说我国自古代开始就懂得利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帮人们解决身体健康问题,根据中药药效和相互作用来准确的判断人体的脏腑阴阳、寒热虚实,从而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药性间的寒热温凉来进行搭配,以此实现益气补血、祛除邪气的疗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药养生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中医学者会根据中药的药效和药性相互协调达到驱邪扶正、阴阳调和的状态,为我国的中医理念留下许多宝贵的医学财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不断改变,各种新型疾病随之产生,中药养生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自身身体机能的健康运转,多掌握些中药养生之道无疑是让自己益寿延年、健康平安的有效方式。当然在实施中药养生时不要盲目进补,要结合中药“神形相合”、“天人相应”的观念达到五行协调、通体舒畅的养生效果,让自己在中药的帮扶下修身养性,拥有健康体魄。

参考文献

[1]周振华,者肖冬. 四季中药养生之道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7): 288-290.

[2]王廷富. 名老中医谈养生之道(12)——动静养生与保健中药 [J]. 家庭中医药, 1999, (10): 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