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病与唾液理化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儿童龋病、唾液PH值、缓冲能力、唾液流量、唾液钙、磷离子
正文
在口腔疾病中,龋齿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影响所有人,无论其性别、社会经济阶层、种族和年龄。它还受到口腔卫生和唾液等其他因素的深刻影响。唾液是一种复杂的体液,其有机和无机成分维持口腔健康。唾液的各种功能包括润滑、充当离子库、清洁作用、消化碳水化合物、抗菌作用、缓冲能力、薄膜形成和维持水平衡。唾液与血清类似,含有多种激素、抗体、生长因子、酶和微生物。重要的是,唾液被用作诊断工具,因为它易于获得、成本低廉、交叉污染的风险最小,并且与血清相比在储存方面更经济。因此,唾液特征及其成分被认为是儿童早期龋齿(ECC)发展的诱发因素。ECC是6岁以下儿童的一种复杂的儿童疾病,影响新萌出的未成熟牙齿,导致发育不全缺陷的发展。
1、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
唾液的pH值和缓冲作用可以改变牙菌斑的低pH值,从而防止牙釉质脱矿。因此,唾液的pH值和缓冲能力对于预防龋齿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有和未患有ECC的儿童的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已得到广泛研究,结果多种多样。由于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可被视为儿童龋齿风险评估的潜在工具,由于其潜在重要性,研究仍在进行中。研究报告称,与有龋齿的儿童相比,无龋儿童的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较高。牙釉质溶解引发龋齿所需的 pH 值应低于临界pH值,因此无龋儿童的唾液pH值较高可能会导致龋齿的形成变得困难。同样,唾液的高缓冲能力可以中和微生物产生的酸,从而减少龋齿发生的机会。患有和未患有幼儿龋齿的儿童唾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显着差异。相反,也有报道称,有和没有ECC的儿童唾液的pH值和缓冲能力没有显着差异,pH 值和缓冲能力不能仅仅被视为ECC的危险因素。应重视饮食、微生物菌群、唾液蛋白,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主导pH值和缓冲能力。由于现有研究中存在明显的巨大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2、唾液流量
唾液冲洗对于维持口腔健康以及清除微生物和食物成分至关重要。幼儿的唾液流量较低,因此,评估幼儿的唾液流量有助于我们确定其在ECC中的作用。
一些研究得出结论,唾液流量低是儿童龋齿风险增加的重要指标[1]。然而,其他研究表明唾液流量并不是儿童龋齿率的影响因素,Jayaraj D等人曾表明[2],唾液流量存在一个阈值限制,并且它是针对每个人的。因此,与筛选个体患者相比,考虑正常流量对于人群水平来说是理想的选择。同样,研究表明,建立儿童唾液流量的参考值非常重要,因为儿童的唾液流量与成人唾液分泌不足的参考值一致。唾液流量是龋齿活动的重要参数,因此今后在评估儿童的该参数时,有必要考虑儿童唾液流量的参考值。
3、唾液钙、磷离子
关于唾液中钙和磷水平在ECC中的作用,已经发表了相互矛盾的报告。Aruna S.等人报道[3],与患有ECC的儿童相比,无龋齿儿童的唾液钙和磷水平升高。然而,由于这项研究是一项试点研究,因此应谨慎评估其结果。与此相反,Mahajan S等人报道[4],患有龋齿的儿童的唾液磷酸盐水平比无龋齿的儿童有所增加。Jolly等人对唾液钙和磷进行了评估[5],发现无龋齿儿童的唾液钙水平有所增加,而ECC和无龋齿儿童的唾液磷水平没有差异。龋齿活跃儿童唾液钙水平增加可能是由于脱钙牙齿释放钙,从而增加唾液钙水平。另一方面,很少有研究坚持认为无龋齿和龋齿活跃儿童的唾液钙和磷酸盐水平没有差异。没有差异的可能解释之一可能是由于唾液是血液滤液,而ECC儿童中钙水平未改变可能是由于甲状旁腺激素 (PTH) 的调节作用,在ECC和无龋儿童中保持其水平一致。
小结
尽管上述关于唾液理化特性及其与ECC关系的研究结果看起来很有希望,但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6]。其他几个病因因素,即饮食、微生物的毒力以及唾液蛋白和微生物的遗传模式也可能解释了这种差异。同样,所有纳入的研究都是横断面的,因此将来重要的是要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不同年龄组的同一儿童进行充分的随访,以得出明确的结论。由于ECC被认为是多因素病因,因此不能将单个变量视为ECC的预测因子,因为许多混杂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例如:牙齿萌出期间的全身氟化物摄入量被认为是一个混杂因素,许多研究在选择研究样本时并未考虑全身氟化物,并且该参数在不同研究中的人群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一项设计合理的纵向研究,对同一儿童进行充分随访,并考虑上述因素,将使我们对唾液物理和化学特性在儿童中的作用有更广泛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Muchandi S, Walimbe H, Bijle M.N,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salivary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salivary pH in caries-free and 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 children[J]. J Contemp Dent Pract. 2015;16:234-237.
[2] Jayaraj D, Ganesan S. Salivary pH and buffering capacity as risk markers for early childhood caries: a clinical study[J]. Int J Clin Pediatr Dent. 2015;8:167-171.
[3] Aruna S, Meenakshi B, Rama KV,et al. Salivary levels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early childhood caries: a pilot study[J]. SRM J Res Dent Sci. 2020;11(2):72-75.
[4] Mahajan S, Suneja B, Kaur P. An attempt to correlate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 saliva with dental carries in children of two different age groups: a comparative study[J]. Int J Oral Health Sci. 2017;7:96-100.
[5] Jolly L.R., Shetty A. Calcium and inorganic phosphorous levels in stimulated and unstimulated saliva in early childhood caries-A comparative study[J]. J Academy Dent Edu. 2014;1:5-11.
[6] Ravikumar D, Ramani P, Gayathri R, et 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aliva and its role in Early Childhood ca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Oral Biol Craniofac Res. 2023 Sep-Oct;13(5):527-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