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首都经济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天津、河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9.63%、21.66%和19.85%,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京津冀地区经济联系密切,民俗习惯相近,养老心理趋同,区域性养老需求特征明显。但由于地区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造成养老需求又有所不同。研究该地区康养需求和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对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养老,促进养老经济有重要意义。
一、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公办或民办的养老院、康养中心、托老所、老年公寓。机构养老主要有自理型、介助型、介护型、医护型,分别为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机构养老的优势在于长期集中居住便于接受规范的管理和服务,且在养老机构老年人可以结交朋友,机构也常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可以大大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有些养老机构还提供房屋托管的服务,对老年人原来居住的物业代为管理或代为出租,既避免了物业的闲置浪费又在经济上缓解了老年人的养老压力。
但机构养老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许多营利性的养老机构的经营面临租金或租期等不确定因素,如果难以为继给入住老年人生活带来不便;福利性的养老机构本来是对养老群体托底的机构,由于价格低,服务好,性价比高,使得真正有需求的五保户或困难老年人却很难获得床位;受传统观念影响,老年人并不愿意离开长期居住的住所,而且养老机构特殊的居住环境,也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因此选择机构养老的大多是高龄或失能、失智程度较高、而家人无力照顾的老人群体。
京津冀各地区应着力整合现有资源,在改善养老机构生活环境,完善服务,跟进政策支持与引导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 家庭养老
从经济角度出发以及有些养老机构服务的差强人意,使得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存在顾虑,从而选择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由家人担负其照顾其起居生活的责任。
但是家庭养老缺乏专业的健康和护理服务,子女往往还要忙于工作,照顾老人负担很重。另外,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种种原因老人并没有家人的陪伴,很多居家养老基本处于老人自我养老的窘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或社区需较多的负担起提供各种帮扶服务的工作。
三、 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不必离开家庭,由政府或社区提供社会化上门服务。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温暖的需求,又能够使年轻人从繁重的照护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社会化提供的服务也更加专业和多样化。
政府在政策层面可引导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并加强管理、提升服务人员素质,确保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
四、 医养结合
前述几种养老方式侧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护,当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病,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护理,如果长期占用医院床位,给本来紧缺的医疗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超额、薪资不高、医疗设备闲置、床位利用率低等。将这部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进入养老领域,即解决了中小医疗机构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又解决了养老机构对养护人员和床位的需求。
根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目前有很多种合作模式可供借鉴:一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联盟,双方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医疗机构安排医师和医护人员到医疗机构为患病老人提供诊治和护理,并建立医疗档案,避免了老人的就医奔波;二是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鼓励一些长期效益不高的中小型医院进行转型整合,按照老年疗养院、康复院的要求进行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完善配套设施,培训人员,制定相应服务标准。三是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机构。对于已有的养老机构或社区,支持其吸引公办或民办的医疗机构进驻辖区,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捷。
五、 旅游养老
对于刚退休,身体健朗的老人,旅居养老逐渐成为其喜闻乐见的养老形式。康养旅居目的地多为沿海旅游城市或空气、气候环境较好的城市。比如冬季时,有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选择到温暖的南方过冬,例如海南的热带气候能使老人们的哮喘、鼻炎等呼吸道疾病以及关节类疾病得到很好的康复;在炎热的夏季,许多南方的老人选择去北方避暑和度假。
老年人旅游养老,无论是短期旅行,还是异地长期居住,对交通的依赖性都很大。京津冀在海陆空方面都形成了便捷 的交通网。该地区目前共有民航机场9座,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而邯郸,沧州、衡水的机场建设也在规划中。铁路方面,截至2022年11月底,京津冀地区铁路营业里程达10848公里,其中高铁2369公里,71座高铁车站星罗棋布。水路方面,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为游客水路出行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得老年人出行非常方便。
旅游养老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医护需求的随机性和流动性,目前旅游目的地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对老年人旅游养老意愿的影响很大。
六、田园养老
和旅游养老“到远方”不同,田园养老一般选择邻近的乡村或退休后回到老家,也可称为乡村旅居养老。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嚣,许多喜欢田园生活的老人可以体验乡村的生产方式,了解农村生活,享受乡土乐趣。随着我国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渔村、牧村、林园、酒庄等特色产业链的发展为田园式旅居养老提供了发展契机。京津冀地区有广阔的农村,民风淳朴,自然村落六、七万个,周边省市的乡村也能提供更多的选择。
目前制约田园养老的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落后,另外乡村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受政策影响不能改变当前土地性质,也限制了城市老年人乡村养老的意愿。
七、学养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攀升,但随着我国出生人口的逐年降低,十几年后必然面临众多高校生源不足甚至没有生源,大量的教育资源闲置的窘境。而同时,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也将在十几年后进入最严重时期。探索老年人重回大学校园,发展“学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不失为一种兼顾两全的方案。笔者提供几种思路可供参考:一是学历教育,对于求知欲旺盛,有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开展学历教育,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都不必有大的调整。但同时,社会层面应该给予老年毕业生发挥余热创造更多条件;二是培训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培训教育周期短、效率高、难度低,更适合大多数老年人。老年人的学习意愿即可能出于掌握技能,也可能出于兴趣爱好,更多的是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三是托养照护,对于年事较高的老年人,家人忙于工作疏于陪护,部分住宿资源闲置的高校,可以转型整合为托老所。这种思路对高校功能和配套设施、管理措施、管理标准、人员培训的调整变动都比较大,需要多方论证。
八、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一般是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不依靠子女,离开家庭,搬到一起共同起居,相互照顾。抱团养老由于是熟人组团,志趣相投,因此在精神层面对老人是极大的慰藉,同时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经济支出也相对低廉,因此吸引了许多老年人。
但从实践来看,许多抱团养老的案例以不欢而散收场,分析来看,几十年的亲友偶尔小聚其乐融融,但真正天天生活在一起,生活的细节肯定滋生各种矛盾。比如生活费如何摊付,家务劳动如何分担,饭菜如何调和众人口味,起居作息习惯如何协调等等,诸多矛盾致使抱团养老极易发生散伙,而且还极有可能伤害了几十年的情谊。
因此,在采取抱团养老之前,需“立好规矩,谈好条件”。第一要明确责任和义务。每个成员都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能仅仅依赖他人。第二是有事共同商量规划。抱团养老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医疗、娱乐等方方面面。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商、相互理解,共同制定出一个适合大家的规划。第三是相互尊重和包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需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和自由,避免因为一些小事情产生矛盾和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