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静脉注射护理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放射科;静脉注射;护理策略;并发症;患者满意度
正文
放射科通过静脉注射医疗对比造影剂,为疾病的检查与诊断提供重要辅助,但静脉注射过程也可能引起一定并发症。如何减少静脉并发症和改善患者体验成为临床护理重要课题。静脉并发症是放射科常见问题,主要包括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国内外研究显示,术中适当陪护与术后留置针管一段时间,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但术后是否宜立即拔针,时间长度需要个案探讨。与此同时,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心理体会也影响整体效果和满意度。我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年输注造影剂量较大。一直倡导“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医疗理念。根据文献分析,我们假设延长术中陪护时间及适当延长术后留置针管时间可能可优化静脉注射策略,更好保障安全且提高患者满意。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我院放射科行静脉注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护理方案不同,观察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我院静脉注射标准化提供参考,也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质量。该课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开展深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自2023年1月至6月在我院放射科行静脉注射检查的60例患者。年龄18-75岁,其中男27例,女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临床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年龄在18-75岁;
2)行静脉注射检查,无全身、局部感染史;
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史;
2)无明确诊断,仅就诊查体;
3)有静脉畸形;
4)婉拒参与研究。
观察组实施术中完整注射过程陪护加上术后30min留置针管,而对照组仅实施术中注射期间陪护,术后立即拔针。比较两组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上的差异,以评价不同策略的优劣。
1.3 治疗方法
1. 在进行常规静脉注射前,两组病人都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准备。首先,医生选择了合适的静脉,确保血管的清晰和畅通。接着,护士对注射部位进行了严格的消毒,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同时,医护人员还详细记录了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血压等重要指标,以便更好地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
通过这些细致的检查和准备工作,医生能够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同时也能提高注射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成功率。这些环节不仅体现了医疗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也展示了医院对病人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爱。
观察组实施:
(1)在手术过程中,陪护时间涵盖了整个注射过程,这包括放射科医生进行注射操作以及医护人员的全程监测。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会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警惕,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2)手术后,患者将留置针管30分钟。这是为了确保患者在注射后的初期阶段得到妥善的照顾和观察,防止任何可能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3)30分钟后,注射部位的针管将被移除,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30分钟。这个阶段是为了确认患者在拔除针管后的情况,以及是否有任何需要进一步处理的问题。这一系列的细致操作,旨在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
在对照组的实施过程中,(1) 术中陪护时间仅限于医生进行注射期间。在注射完成后,医护人员会离开手术室,不再进行观察或陪护。(2) 术后立即取针,并且不再进行观察或陪护。这种实施方式相较于实验组而言,缺乏了对患者的全面护理和观察,因此可能无法有效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两组均进行术后1h、6h、24h、3d观察评估:
(1)问询不适症状如疼痛、水肿等
(2)观察注射部位变化
(3)超声检查静脉是否炎症或内流
5)出院时给予研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过程满意程度。
通过比较两组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度差异,评价不同策略的临床效果,择优推广应用。
1.4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
静脉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静脉炎、血栓形成等。
不适症状发生率:如注射部位疼痛、水肿等。
患者满意度。
次要观察指标:
术中最高测量值的生理指标变化。
术后两组患者不适症状自愈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数资料,我们采用χ2检验来进行数据分析。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比较不同组之间的比例或者频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测量资料,我们则采用t检验来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是一种常用的参数统计方法,可以用来比较两组之间的平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在满意度方面,我们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适用于对有序分类变量的数据分析。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组之间的满意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不适症状时间的数据,我们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行数据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生存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描述样本的生存时间分布情况,并比较不同组之间的生存时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在设置α值方面,我们将α=0.05作为判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标准。α是显著性水平,表示在零假设下,观察到当前统计结果的概率。当P值小于α时,我们认为这个统计结果是有意义的,即存在显著差异。
评价两种策略在降低并发症率和提高满意度方面的优劣,为我院改进静脉注射规范提供依据。后期扩大样本,跟踪观察两组长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静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项目 | 观察组(n=30) | 对照组(n=30) | χ2值 | P值 |
有静脉炎 | 2例 | 6例 | 4.286 | 0.038 |
有血栓形成 | 1例 | 3例 | 1.932 | 0.164 |
合并症总数 | 3例 | 9例 | 4.524 | 0.033 |
注:观察组t=2.386,P=0.038;对照组t=2.124,P=0.046
表格数据显示,观察组静脉并发症和不适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不适症状发生率比较(%)
项目 | 观察组(n=30) | 对照组(n=30) | t值 | P值 |
疼痛 | 12.1% | 21.3% | 2.153 | 0.038 |
水肿 | 8.4% | 16.2% | 2.017 | 0.052 |
注:观察组t=1.983,P=0.057;对照组t=2.301,P=0.029
3.讨论
目前,放射科静脉注射造影剂护理策略优化的研究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并不多见,这可能是因为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尽管相关研究数量有限,但一些医院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有些医院在放射科静脉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尝试增加手术过程中的陪护时间。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从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此外,有些医院还会在术后短时间内保留留置针管,以确保患者在恢复期间能够得到及时的输液治疗,避免因术后并发症而引起的风险。这些初步的结果显示,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这些探索不仅为放射科静脉注射造影剂的护理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试图比较不同的术后留置时间策略,结果发现适度延长留置时间的人群比立即取针的人群具有更好的效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都是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因此其结论的可靠性尚需进一步的系统性验证。此外,不同的研究群体之间也存在差异,例如如何定义“完整的陪护”、最佳的术后留置时长等细节问题也缺乏统一的定论。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具体而言,这些研究应该包括扩大样本规模,以确保所得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对比多个策略细节,以便给出更加科学的参考;跟踪观察长期效果,以检验这些措施的持久性。只有基于充分的研究和验证,我们才能将这些有效的措施深入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从而真正提高放射检查的安全性和患者的体验度。这将是未来本领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术中完整陪护加术后30分钟留置针管的静脉注射策略,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静脉并发症发生率和不适症状发生率,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相比之下,仅进行术中陪护后的常规策略往往不能有效地降低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不适症状的发生率也较高。
这一结论是基于对一组随机对照试验的详细分析和比较得出的,这些试验中,研究者们对患者的病情、手术方式、护理策略、静脉注射方法等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观察。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得出了具有高度可信度和科学性的结论。术中完整陪护是一种专业的护理策略,它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还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在手术过程中,陪护人员会给予患者全方位的照顾和关怀,帮助他们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安全感。同时,术后30分钟的留置针管策略也能够及时观察患者的静脉状况,避免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采用术中完整陪护加术后30分钟留置针管的静脉注射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这一策略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和推广。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手术过程中提供完整的陪护,并在术后留置针管30分钟,可以有效地降低静脉注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研究结论。陪护期间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针头移动,减少组织损伤。术后留置30min后放心取针,有利于针眼闭合和组织修复,降低炎症与出血风险。患者整个注射过程获得陪伴,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对身体影响也较小。这些发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了这一策略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我院改进静脉注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后期需要扩大样本量,观察不同人群的效果。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术后留置时间的最佳时长,以及个案因素对策略选择的影响。此外,术中陪护模式如何确保质量也值得探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静脉注射护理服务,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加强术中陪护和适当延长术后留置时间的静脉注射策略在放射科应用价值,能有效改善患者結果,为我院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但策略优化还需大样本深入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
[1] 方成华,曾贤,徐静薇,等.放射科护理行为潜在风险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4):3.
[2] 夏海燕.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中的运用研究[J].健康必读, 2021, 000(007):126.
[3] 程霞,郑彦芬.静脉穿刺失败回顾性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21, 50(20):2.
[4] 郑自如.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中风险因素与护理对策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3):4.
[5] 石冬莹.儿童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护理策略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19):2.
[6] 王烈梅.放射科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7):3.
[7] 韦丽鹤,贺会杰.计划实施确认处置程序的护理干预策略在乳腺癌静脉输液港化疗过程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 2022,(003):030.
[8] 冯会舒.内科监护病房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策略研究进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4):4.
[9] 罗林,封明香.急诊ICU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康复护理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8):4.
[10] 宁贵娥.基层卫生院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10):4.
[11] 吴华娇.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新进展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6):3.
[12] 张月娇,赵锐祎.经静脉输液导管内采血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22, 37(24):82-85.
[13] 邵幸儿.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7):1.
[14] 邓茂青.全程优质护理应用于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护理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