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辅助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临床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内镜;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桥小脑角;面肌痉挛
正文
中图分类号:R651
桥小脑角区病变比邻重要神经血管,作为颅底疾病手术难度大,又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手术副损伤能够引起较多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累及脑干导致死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乙状窦后锁孔技术结合内镜技术既能减少手术创伤,又能解决手术视野盲区,使疾病彻底治愈变的可能[1]。但是,锁孔手术及内镜应用的复杂性、手术指征把握、解剖结构的变异使其预后仍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围手术期的管理仍具有较高的风险,且显微神经外科的操作高精细度,对神经外科医师极具挑战性[2],因此,掌握相应的手术适应证、熟悉周围结构解剖、规范手术操作流程、熟练应用术中设备是手术成功关键。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文献,以及充分研究乙状窦后入路局部解剖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采用锁孔技术及内镜辅助对微创治疗桥小脑角区疾病是可行的且优势明显[3]。本文将以4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内镜辅助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40例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女各17例、23例;年龄31~65岁,年龄平均是(46.87±4.35)岁;病程2~8年,病程平均值是(5.12±0.98)年;31例患者在术前采用卡马西平口服治疗,症状缓解;行MR 3DTI成像检查,责任血管分别如下:31例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5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4例椎基底动脉迂曲冗长综合征导致面肌痉挛。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单纯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人路面神经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全麻,呈仰卧位头位,由乳突后发际中做切口,呈直形状,长度是3cm,逐层切口,使用0度神经硬性观察镜,将桥小脑角池脑脊液充分释放出来,确保小脑半球处于自然塌陷状态,在小脑表面处铺上薄层明胶海绵,进入桥小脑角,使用圆头显微剥离子将责任血管分离,使用剥离子在责任血管与面神经间放置Teflon垫棉,调整位置,修补硬脑膜,对各层依次缝合。
2 结果
40例患者中,30例患者完全缓解,占比75.00%;9例患者明显减轻,占比22.50%;1例患者未缓解,占比2.50%。术后并发症情况:3例患者轻度面瘫,占比7.50%;2例听力下降,占比5.00%;1例患者头晕伴频繁恶心呕吐,占比2.50%;2例术后发热,占比5.00%。术中责任血管:28例单纯动脉,11例动脉呈袢状压迫,1例动静脉同时压迫。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患者共32例,未缓解患者2例。无复发患者。
3 讨论
2013年上海崔大明等研究提出锁孔入路能有效提供桥小脑角的显露空间,可提高大型前庭神经鞘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级别[4]。Tatagiba MS于2014年在World Neurosurgery发表文章研究乙状窦后内镜下切除桥小脑角肿瘤和微血管减压手术,Vaz-Guimaraes F于2015年在Acta neurochirurgica发表文章探讨全程内镜下行岩后脑膜瘤及三叉神经减压[5]。神经内镜使医源性创伤最小化,无牵拉探查责任血管,避免遗漏,提高了手术有效性,降低术后复发率,探索了新的微创手术方式。Peter Kurucz指出内镜在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越来越多,但相关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仍限制其广泛开展,他在25具尸头标本上对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进行了解剖学上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Neurosurgical Review上[6]。内镜仍有其自身设计和操作中的不利缺点,仍需在解剖和临床实践中研究探索[6]。内镜辅助锁孔入路,使得手术更加微创,创伤的最小化又使得联合入路处理复杂病变逐渐被认同、实践,从而逐步实现从处理单一、简单病变的微创理念,向处理多元、复杂病变的微创理念跨越[7]。
我院自2012年开展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以来,开展了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听神经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多种疾病的手术治疗,术后神经结构及功能得到了较好保护,取得了满意临床效果。手术中脑电图、神经电生理技术以及神经内镜的应用,使微创理念贯穿手术治疗的整个过程,为神经血管的保护、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提供新的思路[8]。本研究中,40例患者中,30例患者完全缓解,占比75.00%;9例患者明显减轻,占比22.50%;无复发患者。采用锁孔及内镜辅助方法,使手术创伤减到最小,极大提高相关疾病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降低病残程度,实现患者重返社会及工作岗位的要求,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福音。该项技术推广应用后,预期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医疗资源,节约社会成本[9]。
综上所述,手术通过内镜的辅助,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神经、血管等组织,有助于医生准确地找到责任血管,避免损伤其他组织。同时,手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患者面部结构的破坏,降低手术风险。面肌痉挛患者应用内镜辅助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能充分掌握患者的神经解剖情况,促进症状缓解,提高治疗有效率,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海红,宋国智.神经内镜辅助多技术联合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34(26):23-37.
[2]叶永青,石叶,韩宇涵,等.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1(012):030.
[3] Zong-Ze H E , Dong-Dong Z , Fang-Lan Y ,et al.Application of endoscopy and multimodal imaging techniques in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J].Practic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8,3(667):1-7.
[4]杨振兴,熊晓星,杜立,等.神经内镜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2,27(12):5.
[5]丁慧超,管江衡,谢天浩,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辅助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2,27(11):3.
[6]朱旭强,焦贺男,李雪元,等.听神经瘤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后迟发性面瘫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2,22(12):6.
[7]任鸿翔.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21,2(78):65.
[8]刘佳佳,樊星,贾旺,等.瞬目反射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中的应用一例[J].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2,04(01):1154-1154.
[9]李涛.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临床采用乙状窦后入路与远外侧入路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