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左红哲

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手术室 050000

摘要

目的探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手术室患者为对象,共计100例,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分为参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结果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对于护理后HAMA评分、HAMD评分,研究组更优(P<0.05)。对于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手术室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有效预防风险事件,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管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手术室;风险事件;安全隐患自查模式

正文


前言

手术室是诊治患者、抢救患者场所,属于医院的重要科室,护理人员水平、手术室环境均影响患者的治疗,被视为挽救生命的重要组成因素[1]。手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风险与安全隐患,如输血反应、用药错误、异物遗漏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应当重视手术室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防范措施。研究指出,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有助于降低风险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治疗,应用效果显著[2]。基于此,本文将以我院近一年(2019年3月-2020年3月)10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手术室患者为对象,共计100例,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分为参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参照组,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为32-61岁43.19±5.78)岁。研究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为34-63岁43.56±5.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向患者介绍术前准备的内容各项准备工作的具体时间及必要的检查程序。在术后,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体位,持续6小时。辅助患者翻身。在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以后,可适当进行主动、被动活动。指导患者日常饮食,由流质食物、半流质食物逐渐向正常食物过度;在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合理运动。指导患者饮食与生活,了解患者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研究组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1隐患自查: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医师、护士长、护理人员组成,负责监督、管理、排查科室的安全隐患,每周组织一次小组会议,总结手术室不安全因素,及时整改。分析安全隐患,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文书记录错误、手术部位标识误差、肢体摆放措施;其二,术前准备不充分、延长手术时间、医嘱操作失误;其三术后标本管理不当、丢失器械、导管滑脱等。2防范管理措施:1)结合医患实际情况,制定手术室护理管理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失效模式分析法、根本原因分析法开展,建立三级质量管理体系,责任护士为一级质控员,专科组长为二级质控员,组长为三级质控员,明确责任范围落实防护措施,加强风险管理。2)重视术前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手术前,护理人在工作日对手术室内各种设备与设施进行检查,确保设备与设施能够在突发状况时正常使用,且摆放的位置准确。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掌握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并对患者作药敏实验,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充分做好手术准备。3)在对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时,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腕带,住院号,手术名称等信息,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再次核对,在确认无误以后,护理人员需辅助麻醉医师完成麻醉操作。指导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体位,结合患者的舒适度合理调整体位。若患者消瘦,在手术过程中取硅胶垫放置在受压皮肤,预防压力性损伤;病房护士根据手术种类及麻醉方式铺好麻醉床、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变化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加强器械传递管理,制作手术器械袋,依据手术术式,在器械袋的适当位置处固定手术器械,并放置术中需要器械。做好手术部位标识,护理人员在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时,需观察患者腕带,使用记号笔标记手术部位,预防差错。密切关注患者在围术期的体温变化情况,若患者的体温出现下降,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升温,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管路标识管理,手术患者往往需放置引流管,包括胃管、T管等,需标注管路外露与内置刻度,在引流管置管处,使用胶布进行交叉固定,使用记号笔进行标记,观察引流管脱出情况。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管理,确保正确书写文书、保存标本等

1.3 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输血反应、用药错误、异物遗漏;随后,使用HAMA量表、HAMD量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其中HAMA量表评估焦虑情绪,HAMD量表评估抑郁情绪。最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使用SF-36量表评估,分数越低,生活质量越差,反之则更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表达方式是%,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表达方式是±,采用T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1.

 

1: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发生率结果(n/%)

组别

n

输血反应

用药错误

信息错误

发生率

研究组

50

0(0)

0(0)

1(1.00%)

12.00%)

参照组

50

3(6.00%)

12.00%)

24.00%)

612.00%)

X2

/

/

/

/

3.9857  

P

/

/

/

/

0.0498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结果

对于护理后HAMA评分、HAMD评分研究组更优(P<0.05)。如表2。

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结果(X±S)

组别

n

HAMA评分

HAMD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50

13.29±1.45

6.46±1.13

14.28±1.64

6.18±1.37

参照组

50

13.36±1.38

8.94±1.25

14.39±1.57

9.08±1.63

T

/

0.6734

4.9677

0.7843

5.9566

P

/

0.5523

0.0000

0.6158

0.0000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对于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更优(P<0.05)。如表3

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X±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

研究组

50

72.89±5.18

91.23±5.49

参照组

50

72.37±5.31

83.34±5.16

T

/

0.5474

7.8945

P

/

0.6893

0.0000

 

3 讨论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我国围术期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包括医疗器械准备不充足、物品清点不认真、手术交接错误、体位不当等,其产生原因包括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与患者沟通不佳等[3],因此,在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针对患者实施针对性风险管理,预防不安全因素,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4]。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通过成立护理小组,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提出预防措施[5];护理人员在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支持下,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层面上,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预防性护理,同时,坚持以风险护理理念为主,始终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和重点,根据患者在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为患者提供全面性的风险化护理,继而有效预防风险事件[6]。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对于护理后HAMA评分、HAMD评分研究组更优(P<0.05)对于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更优(P<0.05)

综上所述手术室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有效预防风险事件,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管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刘丽平. 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养生保健指南,2021(1):141.

[2] 周洲. 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保健文汇,2021,22(11):121-122.

[3] 孙邈,常海霞,王新玲. 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4):3385-3387.

[4] 陈秋燕,梅凤云. 探究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健康之友,2020(16):245.

[5] 牛会鹏. 手术室护理风险安全隐患自查模式的干预效果[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2(4):445-448.

[6] 程芳兰,李冬蓉,朱鸿飞,等. 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的效果观察及对风险事件发生率影响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0):153,16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