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下的研究进展
摘要
关键词
治未病、健康管理、个体化干预、慢性病管理
正文
1治未病理论概述
1.1古代中医对“治未病”的解读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难经·七十七难》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末病,中工治已病”等论述中。古代中医强调整体观,视人体为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并互相影响[1]。《医学源流论·防微论》:“病之始生浅,则易治”治未病理念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未病、欲病和已病[2],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接近[3]。古代医学家认为最优秀的医生能在疾病出现之前发现患者身体的异常,并通过调养,防止疾病发生,这种预防为先的理念构成了“治未病”观念的基础[4]。《灵枢·逆顺》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论述了饮食调理的原则,强调了饮食的适度和合理搭配对于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5]。荀子有言:“未经饥而知饱”,古代医学主张通过合理饮食结构和食疗来维护身体健康意在强调适度饥饿有助于预防疾病[6]。古代医学认为情感状态与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可实现“治未病”的目标[8]。
1.2现代医学中的重新定义 中医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领域的“治未病”理念进行了重新诠释与拓展[9],它主张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调理和康复,强调对人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这一理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10]。研究表明[11],不良生活方式已成为诸多慢性病的主要诱因,因此,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慢性病的产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策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代医学倡导个体化诊疗,将治未病理论融入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符合个体健康状况的预防策略,有助于实现更有效防治[12]。现代医学强调早期筛查及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定期体检、健康评估等途径[13],早期发现潜在健康问题,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遏制疾病发展旨在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4]。
2治未病理念指导下健康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2.1治未病理念在癌症中的应用 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健康管理在癌症中的应用强调通过早期干预和全面性的健康管理,减少癌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蔡瑞娟[16]等人从“治未病”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肺癌患者化疗前的症状,研究直观呈现心理消化症状群对患者症状及症状干扰影响较大,治未病理念倡导心理干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癌症诊断和治疗的心理压力。吴昕妍[17]等研究者详述了治未病理念在预防和控制胃癌前病变中的重要作用。该论述指出在病后防治方面,提倡采用脾胃穴贴、中成药与养生茶的综合治疗,并结合日常作息、饮食及情绪调适,以降低PLGC复发的风险,强调合理运用中医治疗手段及时干预PLGC的发展,通过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管理,引导个体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优势,有助于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
2.2治未病理念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妇人规》[18]《傅青主女科》[19]在论述经、孕、产、乳等病症时,也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周媚[20]等人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对广州市某中医院接收的270例孕妇进行了随机抽样研究,研究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孕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旨在探讨孕妇中医体质与妊娠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借助中医治未病理论,可在孕前或孕早期通过合理安排孕妇的起居、运动、饮食、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纠正孕前偏颇体质,提高孕妇自身抗病能力,实现未病先防,从而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彭艳[21]等人在其研究基于中医治疗DOR从整体出发,多系统多环节调节,论述在卵巢储备功能开始下降的早期便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通过饮食调摄,规律体检等措施防止其向闭经、卵巢功能早衰方向进展。张媛婷[22]等人在其研究中,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探讨了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主张在未病时,通过调摄精神、顺应四时、药食养护、强健体魄、五音疗法等进行预防[23]。
2.3治未病理念在心血管中的应用 杨继[24]等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强调,构建和完善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的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对于优化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以及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惠稼祺等[25]通过对健康人群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A期、B期、C期等四个阶段的独特特点进行分析,从中药、中医非药物疗法、运动和康复锻炼、膳食调理、情志调畅以及健康教育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应用,旨在推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等理念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实际应用。
2.4治未病理念指导下健康管理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治未病理念的应用有望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减缓疾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得糖尿病健康管理更加全面。霍红梅[26]对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析“治未病”理念在2型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文晓晨等[27]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研究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及各期诊治规律,提出早期以防治为主,重在益气养阴清热、健脾益肾,辅以疏肝、养肝、平肝之法。
3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的挑战及展望
3.1文化认知差异 治未病理念被认为是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这种观念导致了许多人在患病之后才寻求医疗救助,忽视了平时健康管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从而使得治未病理念的推广与实践面临文化认知的挑战。
3.2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现行医疗体系偏向于治疗和医疗服务,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治未理念,包括加强医护人员对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等领域的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慢性病、老年病等疾病的预防和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医护人员的沟通和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是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关键环节,需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包括完善基层医疗设施建设等。
3.3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的挑战 随着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医疗和社会经济面临诸多挑战,慢性病治疗通常需长期医疗服务和药物治疗,医疗系统承受更大的压力,对医疗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不良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酗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为社会带来社会保障和卫生经济支出方面的巨大挑战。
3.4当前社会健康观念的变迁 当前社会的健康观念经历了多方面的变迁,强调生活方式与自我管理,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现代社会注重个体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鼓励个体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来提升健康水平,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理念的不断演进和提升。
4小结
治未病理念的引入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健康促进、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治未病理念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一理念强调预防优于治疗,关注在疾病发生前通过有效干预维护个体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通过治未病理念进行预防性干预,降低民众发病风险,有助于减轻医疗系统负担,降低医疗资源消耗,有效缓解医疗体系压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过俊杰,左文仁,卢子杰,等. 基于"治未病"理论从脾、肾、肝探讨尿石症瘥后防复[J]. 江苏中医药,2022,54(11):53-55.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11.018.
[2] 李灿东,赵文,魏佳,等.基于治未病的疾病风险预警[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256-5258.
[3] 邝高艳,卢敏,严可,等. "治未病"思想在防治慢性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世界中医药,2021,16(10):1630-1632,1637.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0.026.
[4] 黄亮亮,陈淑娇,陈明燚,等. 中医诊断与治未病[J]. 天津中医药,2021,38(3):285-288.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21.03.03.
[5] 邱隆树,吴亚梅,朱晓燕,等 . 《外科真诠》学术思想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21-22.
[6] 姜廷桢,熊桅,朱振刚. 《医学源流论》"治未病"思想探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11):1288-1291. DOI:10.16466/j.issn1005-5509.2022.11.019.
[7] 崔晨,康志媛.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防治[J]. 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148-151,179.
[8] 康鹏飞,秦明臻,孟佳,等. 《黄帝内经》治未病之"微病"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2021,18(18):155-159.
[9] 郭明义,田甜,付超,等.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念及现实意义探讨[J]. 中医药通报,2021,20(6):36-38.
[10] 姜廷桢,熊桅,朱振刚. 《医学源流论》"治未病"思想探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11):1288-1291. DOI:10.16466/j.issn1005-5509.2022.11.019.
[11] 李双利,朱燕,樊飞燕,等. 从治未病角度探讨中西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预防[J]. 中医药学报,2022,50(10):5-11. DOI:10.19664/j.cnki.1002-2392.220218.
[12] 志毅,王小合,陈小雨,等. 我国中医治未病服务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2023,43(3):1-5.
[13] 苏剑飞,李小江,刘筱迪,等.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黜浊培本"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J]. 天津中医药,2023,40(7):860-863.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23.07.08.
[14] 刘静文,田宁. 岳美中运用治未病思想辨治老年病学术特点探析[J]. 山东中医杂志,2022,41(7):768-771. DOI:10.16295/j.cnki.0257-358x.2022.07.013.
[15] 龚震,马勇,郭杨,等. “治未病”思想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0,26(9):1386-1390. DOI:10.3969/j.issn.1006-7108.2020.09.029.
[16] 蔡瑞娟,程倩雯,石潇,等. 基于"治未病"的168例肺癌患者预定化疗前症状负担及症状群调查[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12):118-123. DOI:10.19879/j.cnki.1005-5304.202206175.
[17] 蔡瑞娟,程倩雯,石潇,等. 基于"治未病"的168例肺癌患者预定化疗前症状负担及症状群调查[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12):118-123. DOI:10.19879/j.cnki.1005-5304.202206175.
[18] 张建伟,黄娟 . 《妇人规》治未病思想 探 析 [J]. 世 界 中 医 药 ,2013,8(7):738-740.
[19] 邓月娥,严世芸. 《傅青主女科》中“治未病”思想和方法浅探[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6):59-61.
[20] 周媚,莫颖茵,董筱静,等.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分析孕妇中医体质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5):676-679.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5.019.
[21] [彭艳,任浩栋,左冬冬,等.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防治[J]. 中医药学报,2021,49(1):4-7. DOI:10.19664/j.cnki.1002-2392.210002.
[22] 张媛婷,蔡虎志,别明珂,等.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围绝经期失眠防治[J]. 陕西中医,2023,44(1):84-87,103.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23.01.020.
[23] 李祎楠,张兰,董佳妮,等. 基于治未病论治桥本病亚临床期的理论与实践[J]. 吉林中医药,2021,41(5):576-579. DOI:10.13463/j.cnki.jlzyy.2021.05.005.
[24] 杨继,张垚,赵英强.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控心脑血管疾病技术体系构建[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2(5):650-655.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5.17.
[25] 惠稼祺,赵俊男,丛伟红,等. "治未病"思想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24):4595-4599.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2.24.037
[26] 霍红梅. “治未病”思想在2型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6,30(12):1491-1493.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2.02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郭灵敏,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通讯作者:潘莉,主任护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心理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