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疝气的应用分析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张亚萍

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中心卫生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目的 对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疝气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00例疝气患者,在对其进行治疗分别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以及传统的修补术,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通过传统的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通过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随后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创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以及创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复发概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疝气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对患者产生的创伤,减少手术时间,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同时该种治疗方法往往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复发概率,减轻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

无张力修补手术;传统修补术;疝气;治疗效果

正文



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是人体内的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突出所形成的包块,多发于老年人与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高达11.8%。通常情况下,慢性咳嗽、打喷嚏、排尿困难、便秘等原因导致的腹压增高以及腹壁薄弱等都是引起疝气的主要原因。另外,长期从事体力劳动、长期腹压增加、长期吸烟、慢性咳嗽、怀孕、小儿的过度啼哭、排尿困难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是导致疝气发生的因素。当前临床上,手术修补是治疗疝气最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等。传统疝修补术主要是通过结扎疝囊、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来进行治疗,具有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拉疼痛感、复发率较高等缺点。无张力疝修补术主要是指用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目前外科治疗最主要的方法,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经腹腔镜疝修补术主要是指在腹腔镜腹下进行的疝气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无局部牵拉感等优点。但手术费用高于开腹手术,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本文主要通过选取100例疝气患者来对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疝气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与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00例疝气患者,在对其进行治疗分别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以及传统的修补术。对照组50例患者通过传统的修补术进行治疗,其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45:5;年龄区间为40-81岁,平均年龄为(62.38±3.48)岁。观察组50例患者通过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其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46:4;年龄区间为39-81岁,平均年龄为(62.08±3.82)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见不存在明显的区别(p>0.05)。纳入标准:经过临床一系列检查后确诊为疝气;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患者与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沟通障碍的患者;没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

1.2方法

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传统的修补术,应用Halsted修复法。首先,给予患者椎管内麻醉,麻醉起效后,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消毒,找到疝囊,及时切断疝囊颈部,并对患者进行高位结扎,将内部各层组织做好分离处理。在修复过程中拉开精索,用细丝线间断缝合内环处腹横筋膜的缺损后,再用4-0或7-0号丝线将联合肌腱缝在腹股沟韧带上,注意在缝合时最上一针不能缝得太紧,以免压迫精索,然后将精索置于腹外斜肌腱膜外面,再将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部分情况下需要在精索自内环通出处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口上端另切一横行小口,切断部分纤维,使精索不致受压。最后将精索置于皮下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为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随后让患者取平卧位,对皮肤和手术用具进行常规消毒,在腹股沟区铺无菌巾。在腹股沟韧带上方2cm处,切口从腹股沟韧带中点开始略向外斜至耻骨结节上方,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切穿皮肤和皮下组织,露出银白色的外斜肌腱膜和外环。用外圈带齿钳提起外斜腱膜,用弯曲的血管钳小心分离深层组织,推开腱膜下的髂腹股沟神经,用直剪刀沿纤维方向剪断腱膜。然后用钝力将腱膜两片叶子分开推开。用牵开器一起牵拉髂腹股沟神经、腹斜肌、腹横肌及其腱膜弓,充分暴露提睾肌,沿肌纤维分离提睾肌,可见疝囊。随后用带齿镊子轻轻提起疝囊,并在0.5cm的距离提起疝囊的另一点,在这两点之间切开疝囊[1]。用血管钳夹住疝囊切口边缘,术前左手提起疝囊,左手手指放入疝囊内抵住囊壁,右手手指用生理盐水纱布包裹,钝力分离疝囊及其周围组织和精索。将疝囊颈部一次性游离,然后在中间水平切开,将疝囊分为近端和远端。用血管钳将疝囊向四周牵拉,然后将疝囊内的组织全部放回腹腔,再用丝线在疝囊的颈部做穿透缝合。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创口长度、住院时间进行记录与对比。(2)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患者以及复发的患者进行记录以及对比。(3)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类型进行记录以及对发生并发症患者的数量进行记录,以便能够计算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创口感染、阴囊肿胀、尿储留、积血、积液以及慢性疼痛等方面。(4)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来判断治疗效果。通常将经过治疗后创口修复完好,临床症状消失的称为显效;将经过治疗后创口修复良好,临床症状改善的称为有效;将经过治疗后创口修复比较差,并且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更严重的称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在对本次研究中出现的数据进行处理时,所采取的工具为统计学软件SPSS20.0,在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如果见p<0.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情况对比

通过对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创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与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实现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较短,以及观察组患者的创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可见表1。

1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情况对比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手术出血量(ml)

创口长度(cm)

住院时间(d)

对照组(n=50)

34.39±4.13

46.29±4.28

3.28±0.49

8.49±1.72

观察组(n=50)

22.84±2.72

23.82±3.29

1.49±0.24

5.41±0.76

t值

10.365

11.257

9.527

9.342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以及术后复发情况对比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有2名患者出现了术后疼痛的症状,有1名术后再次复发了疝。对照组有10名患者出现了术后疼痛的症状,并且有6名患者术后再次复发了疝。通过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的患者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以及术后复发情况对比

组别

术后疼痛

术后复发

对照组(n=50)

2(4.00)

1(2.00)

观察组(n=50)

10(20.00)

6(12.00)

X2

10.238

10.843

p值

0.001

0.001

2.3两组患者并发生发生情况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创口感染、阴囊肿胀、尿储留、积血、积液以及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生症发生率为34%,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生发生率为8%,通过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两组患者并发生发生情况对比

组别

创口感染

阴囊肿胀

尿储留

积血

积液

慢性疼痛

总发生率

对照组(n=50)

5(10.00)

2(4.00)

2(4.00)

1(2.00)

2(4.00)

5(10.00)

17(34.00)

观察组(n=50)

0(0.00)

1(2.00)

1(2.00)

0(0.00)

1(2.00)

1(2.00)

4(8.00)

X2







12.428

p值







0.001

2.4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通过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4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50)

18(36.00)

22(44.00)

10(20.00)

40(80.00)

观察组(n=50)

29(58.00)

18(36.00)

3(6.00)

47(94.00)

X2




10.273

p值




0.001

3讨论

疝气是临床上常见的腹部疾病,是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的薄弱点、缺损孔隙进入到另一部位,最常见的疝气类型是腹外疝[2]。腹外疝当中常见的有斜疝、直疝、脐疝、股疝等,典型症状是在体表可以看到或者摸到突出的包块,体位改变时有的可自行回纳,有的不能自行恢复,疝气患者可能伴有疼痛、腹部坠胀感、肠道痉挛、恶心呕吐、排便停止等症状,斜疝的包块还可能会下降至阴囊,造成阴囊的坠胀和疼痛感。在临床上对疝气进行治疗时,由于发病类型的不同,其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不一样,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3]。保守治疗主要是利用药物以及疝气带的方式来对疝气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治疗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疝气的发病症状,但是不能控制疝气包块凸出,无法根治。同时虽然疝气带治疗能阻止疝气包块的凸出,有效阻止疝气发展,可缓解腹胀、疼痛、便秘的症状,但是其也不能根治疝气,并且保守治疗还会增加疝气嵌顿的风险性。所以临床上大多推荐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尤其是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及绞窄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手术[4]。以往临床上通常会采取传统疝气缝合术来对疝气进行治疗,主要是直接将疝囊切开,然后将疝内容物重新放回到患者的腹腔内,再将疝环口给结扎,这种治疗方法往往需要全身麻醉,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期长,同时患者容易出现疼痛、肿胀和腹部不适等症状,以及感染、出血、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并且传统疝修补手术有复发风险,因此急需进一步改善[5]。本文主要对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应用疝修补材料将腹壁薄弱处填充修补,避免了过紧的腹壁牵拉,甚至撕裂。在本次研究中给予了观察组患者无张力修补手术的治疗方法,通过对研究的结果进行观察,可见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以及创口长度短于对照组,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创伤,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进而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复发概率显著少于对照组,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术不会带给患者较强的疼痛感以及没有较高的复发率。以及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术不会导致患者发生较多的并发症。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疝气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对患者产生的创伤,减少手术时间,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同时该种治疗方法往往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复发概率,减轻并发症发生优点,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23,36(02):395-398.

[2]贾志华.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25):52-55.

[3]罗信诚.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价值分析[J].人人健康,2020(14):187.

[4]李勇.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复发率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8):127-129.

[5]孙伟君.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0,6(05):110-1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