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干预;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护理效果
正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长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导致胃肠道疾病患病率较高,呈逐年上升趋势[1]。同时此疾病具有治疗时间长、易反复的特点。目前,临床中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对腹腔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或损伤,术后可能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与电解质不平衡的状况。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2]。本文主要针对手术室护理展开分析,进一步探究手术室护理在胃肠道手术中的护理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观察对象为6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于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我院进行临床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手术室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7.23±2.46)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7.89±2.58)岁。两组资料统计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术前护理。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包括手术室环境﹑麻醉方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耐心倾听患者实际心理状况和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为患者分享成功案例,并详细讲解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护理流程等,安抚患者情绪;排除患者手术禁忌症,提前做好手术设备消毒工作,对术区毛发进行处理和消毒,胃肠减压。(2)术中护理。对患者在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严密监测,辅助医师完成手术。(3)术后护理。为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麻醉过后指导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胃肠道快速恢复;严格对导管进行消毒﹐保持导管穿刺部位皮肤干燥,同时每日更换外接管道系统,采用密闭式输液装置,每日更换透气贴膜;根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3天后可逐渐进行流质食物,适当调整饮食;术后协助其下床活动,适当进行活动量的调整,同时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上报和处理。
观察组:采用手术室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加强清洁消毒培训,对以往手术室发生的风险进行研究并整改。(1)术中应确保手术室全程处于无菌条件,对主刀医生及时提醒,超于切口位置20 cm处消毒,采用保护垫保护切口周围。(2)所有参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手卫生检查,保证所有人员均按照六步洗手法规范执行洗手,限制活动区域为无菌区域;及时将使用过的刀片、手套和相关器械废气处理,及时更换锐器,腹腔关闭前为医生更换无菌手套;手术完成后及时冲洗切口,在进行缝合。(3)术后对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全面消毒以及规范化流程管理。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经临床护理后,对比术后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均通过SPSS27.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数据更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s)
组别 | 例数 | 肛门排气时间 | 切口愈合时间 | 住院时间 | |
观察组 | 30 | 52.54±8.75 | 7.16±2.16 | 8.52±2.13 | |
对照组 | 30 | 60.13±10.44 | 9.52±2.53 | 12.48±3.72 | |
t | - | 3.0519 | 3.8857 | 5.0599 | |
P | - | 0.0034 | 0.0003 | 0.0000 |
3讨论
胃肠道疾病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等。切口感染是胃肠道手术中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由于术中胃肠道外露,使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3]。同时术中患者抵抗力下降,易滋生细菌,导致切口感染,切口出现红肿、体温升高,伴随切口渗液﹑开裂等表现,延迟了切口愈合时间,因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手术室护理是新兴的护理手段,更具有规范性和有效性,通过有效的护理方法,可预防手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速度。本次研究表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恢复数据更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胃肠道手术患者通过手术室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感染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恢复速度,患者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灵灵.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11):3197-3199.
[2]张姗.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3,38(04):10-12.
[3]陈双双.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 [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0):138-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