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王琼

西安盛世启航中医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16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益气活血通络的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28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气虚血瘀型眩晕中的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疗效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气虚血瘀型;眩晕;疗效观察。

正文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1]。气虚血瘀是眩晕中的一个证型,主要表现为遇劳即发、面色苍白、乏力自汗、神疲懒言、爪甲不荣、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尽管目前西医常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疗不尽如人意,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对气虚血瘀型眩晕的治疗可以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笔者自20235-202312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8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均来自于西安盛世启航中医院20235-202312月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将符合条件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2.67±8.32)岁,病程6-10年,平均病程(8±1.35)年,42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血压<170/100mmHg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女各20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4.38±9.72)岁,病程5-11年,平均病程(7±2.74)年,4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血压<170/100mmHg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1.2 排除标准近三个月内有急性感染及出血性疾病;哺乳、妊娠及经期妇女;有严重精神疾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过敏者;血压>170/100mmHg;近三个月有过急性心梗或严重心功能不全。

1.3 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医内科学》[1]、《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3]及《神经病学》相关部分拟定[4]

2. 治疗方式

2.1 对照组 门诊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晚,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1/晚,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10mg  1/晚,甲钴胺片 0.5mg,一日一次;住院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g 静滴1/天,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吡拉西坦注射液6g 静滴1/天疗程为28d。

2.2 治疗组: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6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3g、川芎10g、红花8g、炒桃仁8g、天麻10)水煎汤400ml,早晚分服,疗程为28d

3. 结果

显效:眩晕消失,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效:仅在变换体位时稍有眩晕;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3.1                两组眩晕疗效比较                   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1332.5   1640.0   1127.5      72.5

治疗组  42    1230.0   2559.5   511.9       88.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1845.0   1230.0   1025.0      75.0

治疗组  42    1535.7   2150.0   614.3       85.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4.1 气虚血瘀型眩晕的病机及治疗

眩晕病因种类繁多,但基本病理变化无外虚实两端,且虚性居多,如气虚血少,髓海空虚、肝肾不足等。《黄帝内经》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液运行无力,出现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

4.2 补阳还五汤的配伍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5]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性专一,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臣以当归,活血行血而不伤正;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以活血化瘀,辅助臣药加强疗效;地龙走窜行气,通经活络,配伍君药增强补气通络、活血化瘀之力为佐药。主治气虚血瘀所致的中风后遗症、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流涎或言语艰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现代医学还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

4.3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抗脑组织缺血,改变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硬化,促进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本方大剂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伍,可增强补气活血通络作用,从而增强对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6]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西医西药治疗。因此采用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等提供了一条较佳的途径,患者依从性好,且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仲英,金实,李明富等,中医内科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304.

2.万亚琴,张翠英,解毒通脉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14,629:18.

3.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M].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86-787.

4.邹立华,李惠,陈小丹,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70 [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05),24-26.

5.周永学,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06-207.

6.吴清和,中药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3-175.

7.王琼,张翠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热毒痰瘀证4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05),42-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