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ICU重症颅脑损伤;临床护理路径;神经功能缺损;睡眠质量
正文
在众多创伤类型中重症颅脑损伤属于最严重之一,若治疗不及时,再加上病情凶险特点,极易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在循证医学发展分支当中临床护理路径占据重要位置,经综合素质水平偏高医务工作者以及疾病治疗计划构成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1-2]。将其应用在ICU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中,能够加速患者病情转归[3]。本研究分析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开展临床护理路径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法纳入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33例ICU重症颅脑损伤研究对象归属为观察组,时间2021.02月至2022.02月,再挑选同时间段同人数实施基础护理并归属为对照组。对照组/观察组(男/女=19/14、21/12),年龄分布区间21~70岁、20~72岁,均数值(37.77±3.32)岁、(38.01±3.18)岁;致病因素分类:击打损伤、高空坠落与交通事故占比分别为48.48%(16/33)、42.42%(14/33),33.33%(11/33)、30.30%(10/33),18.18%(6/33)、27.27%(9/33)。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大,(P>0.05)。
纳入标准:(1)家属和患者在知情状态下完成《知情同意书》签名;(2)无精神疾病者。
排除标准:(1)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疾病者;(2)参与研究期间病历资料不完整或丢失。
1.2方法
对照组:结合患者病情所需开展基础护理,如用药干预、生活护理等。
观察组:(1)掌握患者病情。当ICU重症颅脑损伤入院后首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GCS)量表对患者评估,针对GCS<8分患者且伴有昏迷现象,需在备血同时予以患者脱水降颅内压、呼吸及辅助呼吸或者是吸氧治疗,及时开展并准备抢救治疗;若GCS9~12分患者且伴有不同程度狂躁,是由于颅内压偏高所致,需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同时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约束;(2)注重临床观察。优先查看患者皮肤状况及CT诊断,在诊断后获取结果显示为存在出血点,则需开展全面检查,同时动态了解患者GCS评分情况。常规情况下患者体温正常区间值在36.4℃~37.8℃左右,如果体温>38℃,及时开展降温机或者是冰敷降温,避免患者遭受二次损伤;(3)并发症预防措施。处于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并发症包括结膜炎、口腔感染以及压疮等,所以需要定时(2h)协助患者翻身,也可应用气垫床,从而避免压疮出现。采用防压疮气垫能够尽最大程度缩小床和患者接触面,减轻床对于机体造成压力,减少或是降低压疮发生率,同时还能改善关节麻痹迹象;维持患者口腔清洁度,对口腔粘膜健康状况加以评估,给予有效口腔护理液,确保口腔的卫生和清洁,并且还要注重口腔湿润度。面对昏迷阶段患者给予2.5~3.5%硼酸溶液清洁口腔,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但无法闭合眼睑则将凡士林纱布覆盖在眼部,或者是在下穹隆结膜囊中挤入红霉素,从而达到保护角膜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对比: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打分,高分最佳;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打分,低分最佳;昏迷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打分,高分最佳。
(2)生命质量对比:使用FACT-B量表实施评定:共5个大点,36个项目,分别为附加关注(9项)、生理状况(7项)、情感状况(6项)、社会/家庭状况(7项)、功能状况(7项)5个大点,每项0~4分,总分0~144分,分数与生命质量成反比。
1.4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21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临床指标对比
护理前两组Fugl-Meye、NIHSS及GCS三项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ugl-Meye及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指标对比(±S,分)
分组 | 例数 | Fugl-Meye | NIHSS | GC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33 | 73.57±8.43 | 88.48±10.27 | 25.28±6.17 | 17.37±3.33 | 5.30±1.33 | 12.73±2.06 |
对照组 | 33 | 74.38±8.43 | 83.43±9.18 | 24.88±6.36 | 21.55±4.34 | 5.37±1.27 | 7.95±2.12 |
t | 0.390 | 2.106 | 0.259 | 4.390 | 0.2196 | 9.289 | |
p | 0.698 | 0.039 | 0.796 | 0.000 | 0.828 | 0.000 |
2.2 生命质量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命质量水平评分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所示。
表2生命质量比较(,分)
分组 | 例数 | 生理状况 | 功能状况 | 情感状况 | 家庭/社会状况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33 | 20.13±5.15 | 16.21±1.26 | 18.90±4.12 | 15.11±1.35 | 16.15±4.35 | 14.90±1.35 | 19.70±4.35 | 16.11±1.27 |
对照组 | 33 | 19.38±6.87 | 21.47±1.39 | 19.86±4.58 | 20.10±1.72 | 15.79±4.38 | 16.26±1.30 | 19.83±4.39 | 21.10±1.49 |
t | 0.502 | 16.106 | 0.895 | 13.110 | 1.033 | 4.169 | 0.121 | 14.642 | |
p | 0.618 | 0.000 | 0.374 | 0.000 | 0.306 | 0.000 | 0.904 | 0.000 |
续表
分组 | 例数 | 附加关注 | 总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33 | 24.95±5.11 | 21.47±1.35 | 100.35±25.47 | 81.46±5.48 |
对照组 | 33 | 25.13±4.72 | 25.49±0.57 | 96.43±16.59 | 103.93±4.27 |
t | 0.149 | 15.759 | 0.741 | 18.580 | |
p | 0.882 | 0.000 | 0.462 | 0.000 |
3讨论
合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将会对生命造成危险,而重症医学科面对此类疾病患者开展护理过程中,流程较为复杂,若护理方式不当会使病情加重,所以医院掌握患者病情后将其转入ICU治疗,且治疗时因为患者行动不便,长期卧床导致多个并发症不断增加,不仅予以护理工作新的挑战,同时在护理工作开展时要求更加细致。随着临床护理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推行一种新的护理模式——临床路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把患者定义为主角,随后结合患者实际状况给予正确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家庭、医院及社会负担。
临床路径护理开展:首先,明确患者实际病情状况,经过相关量表评估后判定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吸氧治疗、备血治疗、脱水降颅内压治疗或者是使用约束工具。其次,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存在淤血或小型出血点,做好全面检查工作,以物理降温方式或者是借助降温机控制患者体温,预防造成2次伤害。最后,并发症及口腔卫生干预,通过定期翻身及应用气垫床,能够有效预防结膜炎、口腔感染或者是压疮等并发症发生,同时做好患者口腔卫生工作,维持口腔湿润度,及时应对发生口腔炎症患者,促使患者体质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ugl-Meye及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命质量水平评分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后,自身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等能快速恢复,减少抢救耗费时间,缓解患者治疗和疾病带来痛苦,有利于后期康复治疗工作的积极开展。与基础护理模式不同,能够促使护理质量水平得到改善,挽救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护理路径经过秘密追踪、实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状况,维持患者呼吸畅通度,对中枢性高热迹象和颅内压等加以控制,对于患者病情恢复起到积极作用。蔡庆红[4]经研究后同样证实,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拓展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认知程度,强化护理效果,具有加高经济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患者对于临床护理高要求。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对于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而言至关重要,能够加速病情康复,保障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刘灿,盛红洁. 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伤残医学,2020,28(24):82-83.
[2]张琳,白琳,李琳,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7):167-168.
[3]黄晓璐. 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2019,23(6):772-773.
[4]蔡庆红. 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2):1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