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022年社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程锦茹

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

2018-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北部五社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特征为全年均有散发,新冠疫情前呈三峰分布,疫情后第一峰消失,后两个峰值推迟,均在秋冬季,以2-8岁儿童发病为主,以托幼及学生为主,提示尽早完成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以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同时需加强学校及托幼园所管理,减少聚集性疫情发生。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社区 流行特征

正文


流行性腮腺炎(以下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周期性流行,主要通过飞沫或皮肤接触传播[1]。本研究通过对2018-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北部社区流腮上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其流行规律及人群分布,为今后的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从中国疾病控制疫情网筛选出朝阳区北部与其他区县交界的5个社区(奥运村、来广营、崔各庄、孙河、机场)的2018-2022年流腮发病数据

二、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2018-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北部社区流腮上报病例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北京市朝阳区北部社区流腮全年都有散发,新冠疫情前呈现三峰特点,第一个峰值分布于3-5月,第一峰值后二个月出现第二个小高峰,以及秋冬交替的8-10月份出现第三次高峰,疫情后时代呈现双峰特点,峰值在9-10月及11-次年1(1)

 

22018-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北部社区流腮均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符合流腮的特点,尤其是2-8岁儿童占比较大,2021年之后0-1岁组发病人数下降,同时成人也有患病情况出现,重点集中于30-39岁,提示成人仍有发病风险,仍需做好自我保护,避免患病。后疫情时代全年发病总数较之前有较大程度减少。(1

1  2018-2022年朝阳区北部社区流行性腮腺炎年龄分布表

年份

发病总数

0-1

2-9岁

2-8岁)

10-19岁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岁

2018

55

2

2827)

0

3

9

6

5

2

2019

51

2

2119)

4

2

11

5

3

2

2020

36

3

2020)

2

3

5

1

1

1

2021

29

0

24(23)

0

0

2

1

1

1

2022

28

0

23(22)

2

0

3

0

0

0

3.从职业方面分析,2018-2022年流腮主要集中在托幼儿童及学生,符合流行病学规律,该人群容易出现聚集病例,提示我们应重点加强对托幼园所及学校管理。

讨论:流腮传染性较强,易出现聚集疫情[2]。本次研究对北京市朝阳区北部城郊结合处五社区2018-2022年流腮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流腮呈现全年散发,新冠疫情前呈现三峰特点,第一个峰值分布于3-5月,第一峰值后二个月出现第二个小高峰,以及秋冬交替的8-10月份出现第三次高峰,疫情后时代流腮第一个峰值消失,第二、第三峰值向后推移,均出现在秋冬季。同时疫情后时代全年流腮发病人数较疫情前大幅下降,提示正确佩戴口罩,注意社交距离,勤洗手,减少人员聚集等措施也同样对预防流腮有效。流行性腮腺炎以儿童感染为主,重点人群为2-8岁儿童,自20206月北京卫健委调整接种程序,将8月龄婴儿接种由麻风疫苗改为麻风腮疫苗,使0-1岁婴幼儿也得到腮腺炎疫苗的保护,故2021年之后0-1岁组无发病人数,因此提示我们对2岁前婴幼儿应尽早完成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基础疫苗和加强疫苗的接种,以便更好的保护儿童健康成长[3]。同时研究表明托幼儿童及学生人群易发生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故今后仍要加强托幼园所及学校日常观察,日常消毒及逢症必休等制度,正确配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注意咳嗽礼仪等健康教育,以减少流腮聚集疫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9

[2] 王媛,崔爱利,许文波,等,2004-2020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2176-181

[3]杨玉颖,汤素文,唐伟,等,上海市2010-2020年健康人群麻疹和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抗体水平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 568):1095-110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