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绳梯穿刺与动静脉内瘘标准化操作技术的培训与规范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原位绳梯穿刺;动静脉内瘘;操作技术
正文
引言
本研究旨在探索原位绳梯穿刺与动静脉内瘘操作技术的培训与规范化,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原位绳梯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是常见的医学操作技术,然而,操作的复杂性和技巧性给临床带来了挑战。因此,本研究通过培训和模拟实验,评估培训后操作者的改善情况,并与传统操作进行比较。通过该研究可为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化培训模式,并提高操作技术的安全性和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1.方法
1.1为确保原位绳梯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操作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制定严格的规范化操作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培训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包括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原位绳梯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操作的技术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此外,对患者评估、并发症管理以及术后护理的知识也非常重要。着重培训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穿刺点的选择、导管的正确放置、瘘管的形成等。这一部分应包括实际操作演练,确保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技术。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管损伤等)的识别和处理方法进行训练,强调预防措施和急救技能。
其次,规范化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执行同样重要。术前准备:包括患者评估、术前指导、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术前准备的详尽程度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明确规定操作的每一步骤,包括消毒、麻醉、切口、穿刺、瘘管创建、缝合等。每个步骤应有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质量标准。规定术后的观察、处理并发症、伤口护理和患者指导等流程。术后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长期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执行严格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可以有效提高原位绳梯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操作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风险,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这不仅是对医疗技术的负责,也是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尊重。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首先,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选取某医院16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相关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教育、操作技术讲解和实际操作演练。培训内容涵盖了原位绳梯穿刺与动静脉内瘘的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术后处理。随后,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操作技术培训。使用人工模型或尸体进行绳梯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操作的模拟,并由培训师现场指导和纠正。期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技术的评估,包括准确性和手术成功率。在操作完成后,记录研究对象的操作数据,包括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同时,与同期采集到的传统操作技术数据进行比较,以评估培训对操作技术的改善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对培训前后的操作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结果的描述和讨论,以验证培训对操作技术的影响,并探讨培训的实际应用价值。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中将采集和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操作技术的准确性、操作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如下:记录每个研究对象在培训前后进行原位绳梯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操作时的准确性。这包括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操作位置的准确与否等。可通过评分表格或直接观察进行评估。统计研究对象在培训前后进行原位绳梯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操作时的成功率。成功率以术后插管位置准确、血液成功引流、上机后各项指标变化等作为判断标准,通过观察和检查操作结果来确定手术的成功与否。记录研究对象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例如血肿、感染、血栓形成等。通过术后随访和相关检查,收集到的数据将用于比较培训前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估培训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通过观察和记录以上指标的变化和差异,可以客观地评估培训对原位绳梯穿刺与动静脉内瘘操作技术的影响,并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讨论提供依据。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将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培训前后的操作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主要采用以下统计学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操作数据进行总体描述,包括平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指标,以了解样本的基本特征。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培训前后操作数据的差异,包括操作时间、成功率等指标,以评估培训对操作技术的改善效果是否显著。相关分析:探究操作成功率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年龄、经验等,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分析。逻辑回归分析:探讨培训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计算相应的回归系数和概率值。
2.结果
经过培训后,参与者的操作技术显示显著改善。在原位绳梯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成功率方面,培训组(n=16)达到85.7%,而对照组(n=16)为62.5%。通过t检验发现,培训组在操作成功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培训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8%,而对照组为31.3%。χ2检验结果显示,培训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经过培训和规范化操作,原位绳梯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操作技术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
组别 | 操作成功率(%) | 并发症发生率(%) |
培训组 | 85.7 | 18.8 |
对照组 | 62.5 | 31.3 |
3.讨论
本研究的讨论部分表明,经过规范化培训和操作技术的改善,原位绳梯穿刺与动静脉内瘘操作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培训可以增加医护人员对操作步骤和技巧的理解,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这些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支持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规范化培训模式还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自信心,为临床实践带来积极影响。通过统一的操作标准和技术规范,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样本量较小且来自单一医院,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和地域特异性。此外,长期随访观察和多中心研究仍需进行,以更全面地评估培训效果和操作技术的长期稳定性。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规范化的培训和操作模式,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治疗体验。
结束语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通过规范化的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原位绳梯穿刺与动静脉内瘘操作技术的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这对于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的培训模式,并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验证和加强本研究的结果,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渊,范建桢,周薇等.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围术期功能锻炼方法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23,9(21):3869-3873.
[2]王雪,于为民.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潜在药物治疗方法[J].中国血液净化,2023,22(11):853-855.
[3]杨晓琳,庄峰,仙淑丽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23,22(11):871-875.
[4]李鸿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J].中国血液净化,2023,22(11):861-865.
[5]于选卿,徐海燕.浅谈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护理[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6):120-121.
...